企业文化

文化故事

首页 企业文化文化故事

挖掘“冰山理论” 控制事故源头

发布时间:2011-06-20阅读次数:
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闻名于世,他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而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的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正是因为弗洛伊德和海明威在各自领域将“冰山理论”提出并加以应用,“冰山理论”才得以广为流传!
在工程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中,如何提炼出“冰山理论”,并加以分析与应用,破解各等级安全事故的比例关系及转化过程,寻求事故的源头,严控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提升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健康水平,实现企业安全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值得安全管理工作者深思与探讨。
安全事故的“冰山理论”
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统计了55万件机械事故,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在机械事故中,死亡或重伤、轻伤、无伤害事故的比例为1:29:300,这一法则叫事故法则。把事故法则的比例数据描绘成一座“冰山”,死亡或重伤事故高居“冰山”之巅,而蕴藏在汹涌澎湃的海底就是无数次无伤害或未遂事故,“冰山”的基础——无伤害事故的数目越庞大,将上推“冰山”的高度,意味着死亡或重伤事故数目的增加,且称为安全事故的“冰山”。
对于工程施工企业,虽然生产过程、工艺及事故类型等不尽相同,但安全事故“冰山理论”同样能说明在进行同一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中无数次意外事件必然导致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意外事件的增加必然导致更多的重大伤亡事故。为了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就必须减少和消除无伤害事故,通过排除安全隐患,加强事故预控措施落实,把事故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安全事故的“冰山理论”形象描述了各等级安全事故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反映了安全隐患及无伤害事故由量变转化为质变,导致重大伤亡事故的过程。通过层层探索,揭示了重大伤亡事故的源头,那就要寻求方法控制事故源头,消融“冰山”的根基,促使“冰山”逐渐融化、降低。
不安全行为的“冰山理论”
为了寻求控制事故源头的途径,再次回归到弗洛伊德心理学上的“冰山理论”,他指出人有意识的层面只露出一部分,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决定着人的行为。同时,根据轨迹交叉理论,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形成过程中发生时间和空间的运动轨迹交叉而导致的,而经统计研究表明,88%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如何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预防事故发生,需进一步挖掘 “冰山理论”,延伸出不安全行为的“冰山理论”。
把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看作一座“冰山”,有意识的不安全行为占据山巅的“八分之一”,诸如擅离职守、恶性违规等违章行为,而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占整个山体的“八分之七”,诸如各种习惯性违章行为等。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过程中,安全员会制止、警告或处罚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但是作业人员的绝大部分不安全行为,仍然会经常地、反复地发生,成为一种普遍倾向。诸如,戴安全帽不扣帽带、高处作业系安全带却不挂、非指挥人员指挥起重机等,这些不安全行为不仅是作业人员、指挥人员,甚至是管理人员逐渐被忽视的违章行为。这些不安全行为可能不会立即演变为事故,但不安全行为会埋下安全隐患,让作业人员长时间暴露在危险中,量变引起质变,事故的偶然性转化为必然发生事故,同样遵循着安全事故的“冰山理论”。
对于作业人员有意识的不安全行为,明知违法违规而为之的行为,采取“零容忍”的强硬态度,坚决出现一例,处罚一例,教育一片,遏制此类行为的再发生,削平不安全行为“冰山”的尖锐山顶。作业人员有意识的不安全行为的根除,最直接地铲除了导致安全事故的“毒瘤”。
作业人员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大致可归为四大类:第一类是由于各类麻痹大意、侥幸心理、自以为是、求快图省事等思想因素的影响而长期逐渐养成的习惯性违章行为;第二类是由于不安全情绪(急躁情绪、烦躁情绪)导致的情绪性违章行为;第三类是由于安全知识不足、安全意识欠缺、安全技能差等原因造成的无知性违章行为;第四类是由于不佳身体状态或不良环境因素引起的被动性违章行为。
对于第一类习惯性违章行为,因为习惯性违章容易使人丧失对危险的警惕性,且具有较强的顽固性、传染性,是引发事故的必然因素,所以对习惯性违章者必须坚持重罚的原则,从严惩处,对造成无伤害及以上事故的采取下岗待业措施,并对其行为予以通报批评,对全员进行宣传教育,坚决铲除习惯性违章。同时,对关键岗位、班组长及特种作业人员应进行教育并严格考核,用安全规章制度规范其行为,严肃劳动纪律约束其行为,遏制习惯性违章的发生。对习惯性违章行为的有力控制,为不安全行为的“冰山”消除“顽疾”。
对于第二类情绪性违章行为,人的情绪带有冲动型和明显的外部表现,在施工生产中,急躁情绪表现为干活利索但毛躁,求成心切但不谨慎,手心不一致等,烦躁情绪表现为沉闷、不愉快、精神不集中,这2种不安全情绪发展到一定程度,使人的意识变狭窄,判断力降低,失去理智和自制力,极易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最终引发事故。由于工程施工危险性大,工序复杂,需要众多工种及人员相互配合作业,对于带着不良情绪的人员,要慎重聘用,且安排在危险性小的工作岗位,避免因情绪性违章行为造成操作失误或事故。同时,企业应不断地改善职工生活和工作环境,组织一些团体性文娱活动,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利于消除或避免职工的不良情绪,从而降低或根除情绪性违章行为,为不安全行为的“冰山”驱散“阴霾”。
对于第三类无知性违章行为,施工企业中存在一些文化层次低、专业技能差的作业人员,其安全知识欠缺,且安全意识差,由于无法正确佩带各类安全防护用品或操作工具,对工作中的危险无法辨识和防御,终究酿成事故。企业应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制度、形式和方法,如三级安全教育、岗前教育、班组教育、特殊工种教育等制度;利用多媒体、视频、图片宣传、工地小报等形式;安全知识竞赛、百日生产无事故、党员安全示范岗、事故处理坚持“四不放过”等方法,不断提升作业人员的安全知识、技能及意识,降低无知性违章行为的比率。同时,企业应注重安全文化的建设,提高全员的安全素质,全员共同约束不安全行为,促使安全行为成为一种普遍习惯,为不安全行为的“冰山”取得完美“瘦身”。
对于第四类被动性违章行为,一方面,作业人员由于患有恐高症、心脏病、高血压、癫痫等疾病,在作业过程中突发疾病而造成事故,或者由于近视、耳聋等生理缺陷无法避让危险物、接收信号而造成事故,或者由于疲劳、睡眠不足等引起身体不适而造成事故。工程施工企业属于高危行业,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就应该婉拒患有高风险疾病的应聘者,做好员工入职和每年身体体检工作,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全面、动态掌握员工身体健康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岗位和劳动强度及作息时间,避免超负荷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注意劳逸结合。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规避由于身体原因导致的违章行为或事故。另一方面,作业人员由于粉尘、噪声、温度、湿度、有毒有害气体、照明、周围的状况(容易滑倒的地面、障碍物、易失稳的物体)等环境因素,降低了人的作业可靠度,引发违章行为或事故。为了防止此类事故,企业应系统、充分辨识职业危害因素,建立动态预控表,运用安全检测、检查等技术和管理手段,实时监控和消除各种危害有害因素,保证人员及生产安全。通过多种的技术及管理手段的综合运用,有效地控制人员的被动性违章行为,瓦解不安全行为的“冰山”的“根基”。
 
创新的“大冰山理论”
安全事故的“冰山理论”,重伤或死亡事故以及轻伤事故显现海平面之上,无数次无伤害事故则暗藏于汹涌的海浪之下,作为根基支撑着重伤或死亡事故;不安全行为的“冰山理论”,有意识的不安全行为构成了“冰山”之顶,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则构筑了“冰山”庞大的山体。
把不安全行为的“冰山”进行180度旋转,与安全事故的“冰山”的基底相结合,组成了钻石型的“大冰山”,无伤害事故坐落在倒立的不安全行为上共同构成了“大冰山”庞大的根基。进行这样的创新组合,“大冰山”很形象地展现了事故发展过程及事故源头,为寻找控制事故源头提供了路径。
通过消灭有意识的不安全行为,铲除了“大冰山”的根尖;通过不断降低、遏制、消除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从而减少无伤害事故,逐渐的瓦解“大冰山”的根基,促使“大冰山”山体融化及高度降低,降低轻伤事故,消除重伤或死亡事故,直至“大冰山”消融沉入海底,实现本质安全。
二航网群 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