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文化故事

首页 企业文化文化故事

掬一把月,收揽喜气话中秋

发布时间:2012-10-10阅读次数:
中国人过中秋,赏月、谈月、吟月、咏月早已成为一种习惯。而每当论及“月诗”“月词”,则必以东坡为范。苏东坡对月之阴晴圆缺,人之悲欢离合的立足点甚高,看得更为透彻,将其一贯豪放的风格展露无余。故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有“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一说。可见,东坡乐观与豁达为世人所推崇。
然而,东坡始终只有一个,关于月缺月圆,在大多数古代文人眼中,却几近满眼的悲苦离殇。
从白居易的“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到李曾伯的“问他年,忆取今宵,人如许、月如许”;从辛弃疾的“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到熊孺登的“一年只有今宵月,尽上江楼独病眠”。在他们眼中,月亮不管如何皎洁,如何光亮,如何唯美,如何圆满,多多少少总带有几分忧思几分愁苦,或思念家乡,或盼望团圆,或牵念友人。如今,月亮在我们心中似乎也成了一切愁苦寄托的“恩许之地”。
古人对月的钟爱,并以月寄情,不同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伤痕文学。古人的愁苦在主观上是文人对忧思的感受远远高于对美好生活的体味,而在客观上则源于通讯不便、交通闭塞缓慢,方式单调,以及频发的战乱。而如今,交通、通讯之发达亦非昔日可比,生活压力固然尚存,但以机器生产机器,对人力的取代已扩展到越来越多的领域,生活条件好得多,以笔者浅见,不必过多融入愁苦的情绪之中。月光毕竟还是阳光,而阳光不止天上有,心里也要多存留几分。正如东坡所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团圆之夜未团圆,好比月之“阴缺”,难全其美,何不乐观豁达,承袭东坡遗风?
据说,在古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的名字叫阿尔忒弥斯,她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孪生妹妹,同时她也是狩猎女神。月球的天文符号好像弯弯的月牙儿,象征着阿尔忒弥斯的神弓。所以,不论是在科学上说,还是在神话传说中,月亮始终与太阳息息相关,太阳照不到的夜里,月亮就是光明,而不是愁苦。
月亮在中秋之时,实现了自身的完满与皎洁。像月亮一样团团圆圆,是我们心中的向往,对千千万万工地上的人来说,似乎很遥远,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团圆分为几种:时间上的团圆、空间上的团圆和心理上的团圆。月亮象征团圆,月饼也象征团圆,众人齐心,奋战在一线,苦乐共享,何尝不是一种更有深度和层次的团圆?空间上不能团圆,但时间上和心理上的重合、团圆不是千上万水阻隔得了的。
时代的变迁,让中秋团圆的意义更加深远和丰富,而且越来越具有教育意义。中秋团圆告诉人们的,早已不仅仅局限于私人感情,而是与时代紧密相连。在某种意义上说,中秋节的每一个毛孔中都细吐着新时代的气息。中秋团圆也不再局限于客体面对面与心灵共振的结合。或许在将来,“原子化个人”式的团圆会演变为“共同体理想”式的团圆。因为社会越发达,人不是越慵懒,而是越勤奋,越懂得奉献于集体。即使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讲,这也是一种高尚和无私,它在思想和实践上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相信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会在“神交”中得以划破!
二航网群 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