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文化故事

首页 企业文化文化故事

用嘴说话,用心交流

发布时间:2014-10-22阅读次数:
公司承建的成贵铁路4标位于四川省宜宾市下辖县大片偏远的深山里,其中,由分公司承建的一分部承担着426亩红线用地、895亩大临用地的征拆任务。大量繁琐的现场征拆工作、牵涉甚广的工作对象让项目部的征拆队在不断反思与实践中慢慢形成一种观点:对外的征拆协调也可以以“家”为出发点,形成别具特色的“家文化”。这里的“家文化”与项目内部所提倡的“家文化”建设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它指的是以当地自有的人文环境为土壤,讲“家乡话”,谈“家里事”,找“家里人”,将项目从乡亲们眼中的外来户变成家里人,从而达到和谐征拆的目的。
学讲“家乡话”。将企业文化、法律知识、征拆政策等理论与征拆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不仅仅是弄清楚一亩地该如何丈量,而且要用乡亲们听得懂的话去讲解繁琐的政策。在一分部施工沿线,几个较大的乡镇还保留着赶集的风俗,民风单纯的同时,也折射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较封闭、落后的现状。施工沿线随处可见的农田、竹林、鱼塘都是小农经济主导下乡亲们的主要经济来源。要乡亲们愿意将吃饭的指望交付给项目,靠生冷的政策解读是不够的,学会讲“家乡话”,从乡亲们日常生活出发,接地气的描述更容易为乡亲们理解与接受。成贵征拆队经常与村民一起算账:家里要征多少地,这些稻田每年的成本与收入是多少,需要投入多少时间、物资与人力——用这样的方式帮助乡亲们具象化理解补偿标准的合理性。一方面避免了很多漫天要价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让乡亲们感受到项目工作的诚意,使双方沟通更加畅通、和谐。
多谈“家里事”。协调工作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不管是斗争还是妥协,都要基于人情考虑。在犍为梁场征拆工作中,成贵征拆队的“小马哥”马振淮曾遇到这样的情况:设计30米宽的路基,涉及三户人家的水田,旁边两户人家都顺利达成了协议,唯独中间一块征不下来。梁场设备要动土,村民老杨拿把菜刀拦在了路上。小马哥已经有些年纪,但年轻人都不一定敢上前的场面,他接到电话后却毫不犹豫赶了过去,一番话说得老杨一家冷静了下来:“按照梁场设计,建设这段路基必须要征下这块地,有法律、有政策,不是蛮干乱干;项目部也绝不会欺你人少势弱,这块地是大兄弟你一家的主要经济来源,家里五口人生活不容易,我们愿意帮助你向乡政府反馈这些特殊情况,满足你们的合理诉求。”在小马哥看来,将乡亲们的诉求作为自家的事情来帮助,必然也能换得乡亲们将支持项目施工作为家里事来配合。
找找“家里人”。在现场工作中,成贵征拆队不能也没有权力去违反工作政策,然而当地老乡并不一定能够理解这一点。所提出的要求一旦没有得到肯定的回答,极易与征拆队产生对抗情绪。如何避免这种对抗情绪,征拆队选择从源头解决——灵活选择工作对象,以“建精品工程、交一方朋友”为口号,每当进入新的村落,首先选择与当地村民中较有威望与话语权的村民进行充分沟通,利用当地自有的社会生态系统,引导当地乡民正确认识项目征拆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征拆队老赵经常感叹:“强龙不压地头蛇”。在他所负责的屏山县征拆工作中,当地村民老江与老赵相见如故,高山坝大桥征拆范围内较棘手的一户五保户的安置工作,在老江的帮助下解决得非常顺利——热情直爽的老江一手揽下了帮这户人家找房、租房的事情。
在以往可见的各类新闻媒体报道中,征地拆迁工作中的施工方往往扮演的并不是一个光彩的角色。协调文化显示出一片灰色:觥筹交错的酒桌、染血的强征。项目征拆工作中满满的心血与付出都被这一抹灰色所掩盖。许多项目在征拆工作中表现出“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的无奈。这一种充满委屈的无奈,在笔者看来带有讳疾忌医的成分。造字的仓颉老前辈告诉我们,“协”,聚众力办实事;“调”,用言语周全各方。用嘴说话,用心交流,成贵铁路项目别样的征拆文化所展现出的和谐气质,或能为项目征拆文化建设带来新的改变。
二航网群 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