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文化故事

首页 企业文化文化故事

吹响冲锋的号角

发布时间:2016-06-06阅读次数:
凌晨3点,高频振动器的轰鸣声戛然而止,在连续作业近9个小时之后,沌口大桥制梁场的工程师们如期完成5月最后3榀梁。此刻,细雨笼罩着这座30余亩的制梁场,在通明的灯火下,值班技术员和工人尽管疲惫,却面带笑容。
5月26日,他们用30天时间将92榀梁收入囊中,保质保量完成月度目标。一时间,整个团队欢呼雀跃。“在同等条件下,没有谁能比这做得更好。”言语之间,制梁场场长吕双江的自信表露无遗。
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他们正策马扬鞭,实现了看似难以完成的超越——2#线T梁产量从月均70榀陡升至92榀。这样,再加上1#线预制的71榀梁,月产值完成近1630万。
 
潜力股
绑扎钢筋,上台座,合模,浇筑,养护,在过去的一个月里,这样的循环从70次到80次,直到达到92次的顶峰,沌口大桥梁场工区打造出属于他们的“潜力股”。
进入5月份,技术人员们的工作节奏随之紧张起来。
事情缘起于4月底的生产调度会,项目公司要求项目工期必须提前一个月,项目经理下达了“确保单日6-7榀”的作战指令。沌口大桥制梁场分1#2#两条生产线,初期架梁并未开始,根据安排,两条生产线每天共预制4榀梁便足以。随着下构作业面的展开及桥面系各项作业的启动,T梁预制成为项目工期计划的关键线路。
压力就此袭来。原本,他们在月均70榀梁的轨道上按部就班,游刃有余。这次对吕双江来说,需要想方设法地去挖掘团队和梁场的潜能。
迎难而上,他们发现,随着架梁工作的陆续展开,存梁区台座空置现象逐步明显,因此,将存梁区变为制梁区的想法应运而生,这就增加了制梁台座,为产量提升提供了必备条件。
不过,更多的问题随之而来——只有提高门机设备使用效率,才能真正确保产量提升。于是,改造门机的想法被提上日程,工程师们通过增加轨道的形式,以延长电动葫芦的工作面,做到每个台座施工无死角。这样,同一条生产线上的3台门机各司其职,避免制梁区门机交叉作业,从而节约了时间。
制梁场的潜力就此不断扩张。
5月25日下午18点,开盘之前,技术员们已经兴奋不已,因为胜券在握。9个小时之后,吕双江睡了个安稳觉,投入29号的建造师的备考中。“不管是人还是梁场,都有难以想象的潜力可以挖掘”,吕双江提醒自己,这也是他给自己的动力。
 
细节控
打开电脑里的文件夹,近20个小的工艺创新分门别类,一张张对比图展现的是梁场工艺的细微改进,这位年轻的场长讲得头头是道,如数家珍。看着梁场变成如今的模样,他欣慰不已。梁场的工程师个个都成了十足的“细节控”。
对细节的苛求,是他们一贯的作风,小到水管扎洞养护,大到智能化设备,不一而足。有一件事,让他们每每提起都倍感有趣且自豪。
起初,预制的T梁存在少许烂根现象,其原因却迟迟不能确定。根据经验,烂根现象大多是漏浆导致,但是,现场连一滴浆液都没有漏出来,这让技术人员摸不着头脑。与此同时,业主和监理的追问更让他们精神绷紧。为此,他们先后咨询了高校的教授和相关专业人士,却依旧没有头绪。
最终,薄薄的一层玻璃胶解救了一切。抓耳挠腮的吕双江时常到现场观察整个制梁过程,偶然之下,发现罪魁祸首——钢板和台座之间的小缝隙。曾有过房建经验的他提出,用固定玻璃的密封胶给它打上两条补丁试试。当时,谁也不知道结果如何。最终,“神奇”的效果产生了,T梁烂根竟然彻底消失了。
“业主看了结果后很满意,至于我们是怎样解决的,过程他们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吕双江提及此事会心一笑。来参观的同行对此称赞不已,“仅仅是看这一点,就知道你们花费了很多心思。”
一切都在细节处出精品。从梁场建设到正式投入生产,他们都力求精益求精,每一步都凝聚着他们的思考和心血。吕双江说:“梁场很多改进看起来尽管微小,目前看来也只是一种尝试,但是,相信其推广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达人秀
梁场工区征战一线的技术达人,面临强大的压力,不仅敢于秀肌肉,还能静下心来秀思想。时间推进,这群年轻人的激情开始爆发,让梁场变“秀场”。
在工期和质量双重高压下,梁场工区10位技术员团结一心,集中所有注意力,这种坚持已然是一种考验。技术人员每天上午7点30到11点30到现场组织钢筋和模板工序施工,每天下午4点左右,值班技术员便开始蹲守在T梁浇筑现场,十几个小时之后,3到4榀T梁顺利完成。就是这样,日复一日。
“按照现有的配置,在理想状态下每个月可以预制超过100榀梁,不过,那太困难了,因为要除去设备故障以及天气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吕双江表示。过去一个月,有将近一周的时间是雨天,还有设备故障等问题间隔出现,他们紧赶慢赶的完成了预定目标。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把这片领土变成了技术达人的“秀场”。
秀肌肉,还会秀思想。除了是合格的技术员,还是资料员,他们不仅在白天与黑夜之间交班,还在多重身份之间不停转换,整个工区每个月都有180份资料需要完成。除此之外,吕双江还同其他两位技术人员一起,思考、研究并总结经验,一篇关于梁场的论文已经定稿,正投往编辑部。
梁场的“达人秀”在继续,他们的拼劲正在蔓延。“在安全、质量可控范围之内,终极目标是2#线突破100榀梁的月产值。”吕双江依旧自信十足。在现有的基础上,如何跨越百榀梁,技术人员们已经开始摸索并渴望革新。

号角已经吹响。此后每天,从傍晚到深夜,制梁场的灯火亮起,忙忙碌碌的身影背后,镶嵌着的是一幅幅专注的表情。

二航网群 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