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文化故事

首页 企业文化文化故事

焊工何邦正:怕吃苦是不行的

发布时间:2016-10-09阅读次数:
2016年的国庆节,何邦正坚守一线,却过得很特殊,也很带劲。何邦正,沌口大桥安徽中超协作队的班组长之一,目前,带领着13个弟兄,负责青菱湖大桥的焊接工作。
9月28日下午,沌口大桥技能比武宣布结果之前,何邦正是在等待中度过的——等一个期待已久的结果和两个半年未见的亲人。那天狂风突如其来,比赛用的桌子险些被吹翻。在沌口大桥总部的钢筋加工厂里,刚刚结束的焊接比赛火花四溅。
“我给你拿个大奖回来!”还在等待比赛结果的何邦正十分自信,对着电话那头的爱人说。当时,他的妻儿已经到达武汉火车站。这天,尽管没有亲自去接妻儿,他却提前给了他们惊喜,算是弥补。不出他所料,何邦正获得“家园·沌口工匠杯”焊接组一等奖,如愿抱回大奖。
“比赛的时候大家都有点紧张,我也是。尽管是最简单的科目,却是最考验基本功的。”这样的比赛是对焊接技能和心理素质的双重考验。何邦正坦言,自己主要优势在于理论知识,实操环节却是险胜,当天参赛的10位选手均有着十年甚至二十年以上的经验。
何邦正修炼技艺的秘诀在于经验积累、勤奋好学以及优良的心理素质。2001年,16岁的何邦正辍学了,跟随父母亲到江阴务工。当时,父母对他的指望是学习一项技能,以后好谋生。兜兜转转,两年之后,他跟随老乡在江阴某船厂当起焊工学徒,从此便开始了十几年的焊工生涯。
师傅当年共带了2个徒弟,师兄在何邦正入门不到三个月的时候就放弃了,理由是“太苦了”。而他坚持了下来,并在一年之后被安排带徒弟——两位刚从技校毕业的学生。在船厂的那两年,他工资从日薪35元涨到50元,也获得了船厂的“质量信得过”奖。此后,在这条路上,他越发自信。
何邦正与二航结缘于2005年,大部分时光都辗转于湖北、安徽以及江西等地,先后参与了桥梁、铁路等多种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显然,他已经轻车熟路,如鱼得水。
“一天24小时,不可能不犯错误。”他说。不过,他用他的认真和勤奋将出错的概率降低为零。每次焊接完毕之后,他都会从头到尾仔细检查一遍,这样,就彻底避免了错误。
现在,他的工资待遇和前景都不错,不过,焊工所面临的天然特殊性难以改变。十年前,在船厂有限的空间里,焊工需要忍受刺鼻的气味、焊花的刺痛以及闷热的环境。十年来,这样的遭遇不断反复出现。在刚刚过去的夏天,高温天气室外作业是极大的挑战,在朋友圈里,他调侃,“38度也不过如此。”而现实中,他的手臂上全是焊花留下的印记。
今年的工期压力大,何邦正回家的行程一推再推。他家在安徽芜湖无为县高沟镇,那是以电线电缆产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乡镇,是全国闻名的电缆之乡,被国家确定为“国家火炬计划无为特种电缆产业基地”。
尽管家乡企业发展态势不错,离家近也是一种优势。但是,何邦正依旧不愿意回去工作,因为现在事业发展处于上升期,也形成了强烈的归属感。他还笑着说:“县城的火车站已经开通了动车,回家也方便。”
10月1日中午,何邦正难得连续发了两条原创朋友圈。“第一就是这么简单”,配图模糊,只看得清轮廓,不过能够感觉到他的喜悦;“小工人”,他的孩子头戴安全帽和墨镜,手拿卷尺,摆了个pose,很是神气。吃好饭,读好书,是何邦正对儿子的期望,简单而实在。
假期即将结束,离别将近,何邦正依旧没法亲自送妻儿。这天,他盘算着,下午要带他们出去玩一趟。中午,孩子已经活跃得像只小麻雀,不怕生人的性格让孩子更显活泼,嘴里不停念叨着去动物园,最想看的是熊猫。
站在青菱湖大桥的桥面上,他对10月份的工期目标很有自信,800米的护栏焊接对他团队来说不在话下。不过,对他个人而言,距离做到极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准则:“做事要勤快,多去学习,怕吃苦是不行的。”
二航网群 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