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奢靡浪费之风,损害个人节气,侵蚀党和国家肌体,污染社会风气,人民群众深恶痛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的指示精神,迅速在全国掀起了反对奢侈浪费的浪潮,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共鸣。 习总书记的重要批示始于“舌尖上的浪费”,却绝不仅仅关乎浪费本身,对于加强作风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当前社会上存在的种种浪费行为,最刺痛公众神经的无疑是公款消费。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在公务消费乃至一切公务活动中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既是对社会公共财富的节约,也是对人民群众劳动成果的尊重。中央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作为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的一个具体切入点,抓住了要害,反映了民情,贴近了民心,顺应了民意,是使作风建设更加接地气的做法。浪费现象由来已久,涉及面广,既有主观认识上的偏差,更有制度缺失的问题,是一个顽症。狠刹和根治浪费歪风需要多措并举、对症下药,更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持久的推动。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有效刹住浪费之风、加强作风建设的关键。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从我做起,把反对浪费当成一项政治任务,作为改进作风的突破口,作为坚持党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抓手,在公务交往、接待、会议、配车、消费等方面带头厉行节约。 有的放矢加强廉政教育,是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蔚然成风的基础。良好风尚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要结合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廉政思想教育和实践活动,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持群众路线,站在群众的立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坚决反对用公款浪费、甚至涉及腐败的行为。 把公务消费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轨道,是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落到实处并长期坚持,以此为突破口加强作风建设的治本之策。要避免公务浪费,防止由此产生腐败,有效提供公务消费效率,必须将公务消费“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设计更加具体的管理措施,对预算实行总额控制;要严格公务消费标准,使其精细具体易于操作;不断完善公务消费报销形式,从程序上遏制公款浪费或公款腐败。 建立健全考评激励机制,是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从观念转化为自觉行动的助推器。应探索把厉行节约、提高效能的要求纳入领导干部日常考核的重要指标中,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推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常态化,让组织要求与个人成长、价值追求完美结合,是促使领导干部把反对浪费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有力措施。 严格监督、追究责任,是反对浪费、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保障。纪检监察机关要切实发挥监督检查职能作用,制定并完善相关监督检查办法及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办法,严格执纪,对作风不正、奢侈浪费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在抓好内部监督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形成严密的监督网络。 “节俭本身就是一宗财产。”中华民族将这笔宝贵财富代代传承。全体党员干部都要珍视这件传家宝,把反对浪费、加强作风建设的各项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成为成就党和国家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