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12月10日,吕四起步港区“2+2”码头A标工程在地质条件极差的吹填区已完成了404根水上桩的施打,挡土墙、码头后平台的施工有望在年底结束。在这个号称东方“波士顿”的工地上,智能闸机、北斗系统、无人机以及各类智能设备已成为施工“主角”。
想要进入工地,首先得在智能闸机刷脸。“人脸识别考勤系统可记录人员的进出时间、数量、工种等数据,能为项目考勤、人员配置提供依据。”该项目负责人说,这不但能杜绝无关人员进入工地,更能有效提高施工管理效率。同时,在岸坡开挖、打桩作业、交叉作业区均实现了视频“云监工”全覆盖,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通过屏幕实时准确掌握施工现场情况。
步入施工区,除了正在上空盘旋,例行巡检的无人机,还有多款智能设备。比如利用配备有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的智能强夯机,不但免除了人工放线、引导、记录工作,还为施工作业提供了可视化、实时性、全过程安全管控手段,提高了施工效率和精益化管理水平。还有在BIM技术支持下,走向智能化的工人班前会,更为直观和形象的“模块化、动漫化”演示让工人更易会易懂。
途径项目钢筋加工场,偌大的厂房仅有少数几个管理人员,原来他们通过分区化管理,实现了节能省料、操作便捷、全自动送料加工、全程视频监控、大数据分析的局部无人化加工,人减少了,加工效率反而大幅度提高,并且全机器作业,也从源头上规避了安全质量风险。
一个吕四港项目工地彻底刷新了我以往对于工地的认知,也让我看到,从“中交建造”走向“中交智造”的时代更迭,这场数字信息技术与施工现场深度融合的变革或将促进传统建造方式升级,“智取”之路已势在必行。(汪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