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已是夕阳西下的傍晚时分,纬三路办公室里依然人影卓卓,窗户中透出的点点灯光笼罩在疾驰而过的工程车卷起的漫天尘土中犹如天宇中的繁星般若隐若现。透过这些星光薄雾的窗帷,几个20多岁的小伙子正坐在办公桌前低头忙碌着。
张主任急匆匆走进测量室一边摘下安全帽,一边使劲摇着脑袋抖落着满头满脸的尘土,一边大声说:“小李,半夜要开工呢,你都几个晚上没睡了,怎么还不回去休息?”小李动如脱兔般一跃而起,一边躲避着突然而来的“沙尘暴”,一边抗议: “你不是说测量是工程的眼睛嘛,你可千万别伤了工程的眼睛。千米长征可刚开始啊!”话音刚落,隔壁试验室跑过来几个年轻人,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会做你的眼睛啊!”办公室里顿时充满了欢笑声……
为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目标需求的人力资源策略,公司通过对人才从层次、数量、结构上进行设计优化并实行长期性,持久性,针对性地人才储备和培养。纬三路隧道工程是二航局乃至中国交建承接的首个大直径隧道工程,是培养新型技术人才的最佳演练场,为此,公司将部分90后大学生安排到隧道工程进行磨练,因材施教。测、试部门也陆续分来了二十几位90后,时至今日,他们之间很多人也已是纬三路项目898天经验丰富的“老”职工了。
小李大名叫李满旺,别看他自己尚有一张稚气未脱的娃娃脸,却因最为少年老成,便无形中成为了测量组十几个90后中的领头人。
在进行盾构机导线系统定位时,小李趴在盾构上,在盾构机和管片顶部只有70公分的狭小空间里拖着天宝全站仪缓慢爬行,找到固定点后翻转身体面部朝上,仰躺着将仪器固定在管片顶部。如今看他在70公分的空间里犹如水底蛟龙般翻转腾挪轻松自如,殊不知2年前的他,经常被管片和仪器碰擦的满身满脸血迹斑斑、伤痕累累。
为了确保有安静的测量工作环境,测量人员选择了每天后半夜进入隧道,利用其他施工人员的休息时间开展测量工作。在光线昏暗的隧道中,视距不过30米,几个夜班下来,纵是年轻健壮的身躯也被熬的疲惫不堪,扶尺的小伙子站着睡着了、原本精神高度集中的小李,此刻脑门儿贴着仪器而眼睛却睁不动了……尤其在坡道时,测量仪器高度不够,人只能佝偻着身体坐在冰冷的地上,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地面温度已达零下,他们的臀部被冻伤了,第二天带个布垫垫着受伤的屁股继续工作。有人开玩笑地拍打小李受伤的屁股,小李瞪着眼睛怒吼:“有什么好笑啊?2天后咱还是条好汉!”
龙顺波,中南大学测绘系高材生,那可是测量组的奇才,他将学校所学的知识、更新课程最快程度地运用到了测量工作中,自编程序,用一台主机连接出两个显示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与测量组的小伙子相比,试验室的90后们也毫不逊色。
隧道工程的试验工作中最具特色的便是泥浆控制。泥浆被称为泥水盾构的血液,泥浆参数合理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泥水盾构的施工安全及施工效率,因此,配置优质泥浆成为试验工作的重中之中。
在盾构机始发之前,项目试验室为了提交优质的泥浆配合比新购置的可调节转速高速搅拌机,在充分模拟现场制浆条件下,试验室的90后们夜以继日地进行了超过500次的泥浆试配,同时进行了几十种特殊材料的试验与报验。如今谈起泥浆配比来,这些年轻人都能口若悬河,如身经百战的老将一般说的头头是道。试验室主任不无骄傲地说:“我这个试验室的90后那可都是些不怕苦的骁将,有胆识,技术能力提高的快,个个都是好样的。”
在离地2米多高的方形泥浆池上,一个瘦小的身影正在上面小心移动,那就是被称之为 “90后楷模”的周欢庆……
在盾构掘进过程中,试验人员24小时坚守在泥水站,在掘进中1小时的时间里,试验员需要对泥水站不同部位的泥浆测试近二十个指标,并及时发送给总控室。在那个离地2米多高的泥浆池上,池壁只有20公分宽,小伙子们就在上面取泥浆、做试验,最多一天要检测36次。池里就是粘稠的泥浆,尤其在冬季,仪器上的泥浆不易清洗,小伙子们的手冻的麻木了,泥浆水溅落池壁上,踩上去如同滑冰,每走一次都犹如红军过草地一般,稍有不慎就会掉下去“为国捐躯”了。很多年轻人刚来时,看到这个泥浆池还是心生胆怯的,每每都是周欢庆手牵手带他们在上面行走,手把手教他们如何操作,娴熟的试验技术令人佩服,小伙子们送给他一个最高评价:“天生我材必有用,浆池顶上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