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片区项目经理总部的工地上,经常能看到一个脚步匆匆、身姿挺拔的身影。年轻同事叫他“师兄”,年长的前辈则习惯称他“老董”。这声“老董”,无关年龄,是源于他在技术难题前的沉稳和在方案论证时的笃定,赢得大家的尊重。他就是株洲片区项目经理总部的技术负责人——董泽堃。
一位将“90后”的锐气,转化为担当的实干者;一位在工程建设中,凭借扎实肯干、坚韧不拔的精神,不断向上攀登的技术标杆。 步履不停,初心如磐 九年前,怀揣着“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朴素理想,董泽堃踏上了工程建设的道路。福建漳州项目,是他职业生涯的起点。 初到工地,面对复杂的图纸和实际的钢筋、模板作业,他感到大学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的巨大差距。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方案都是新的挑战。但他没有退缩,决心一定要在这片天地里干出名堂。 于是,他成了办公室的常客,常常学习到深夜,休息日也用来钻研。他认真研读规范、图集,分析方案;更虚心向各部门有经验的老师傅请教。日复一日的坚持和积累,让他逐渐读懂了图纸,理清了方案思路,熟悉了规范要求,从一个工程新人,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从漳州起步,他的足迹又踏上了泰国铁路项目、北仙项目……环境在变,挑战在升级,但他那份刻苦钻研的劲头和追求进步的韧劲始终如一。凭借着“初心不改,动力十足”的执着,以及真抓实干、勤学苦练的作风,他从一名青涩的学生,迅速成长为专业过硬的技术骨干,成为能打硬仗的工程尖兵。 克难攻坚,创新致远 2021年,董泽堃来到株洲市铁东路及新塘西路新建工程项目。该项目工程量大、专业多、工期紧、场地复杂,每一项任务都如同翻越一座高山,需要科技和高效组织的支撑。 面对挑战,董泽堃带领技术部潜心钻研新技术,学习优秀经验,结合项目特点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他视技术创新为项目成功的关键。针对复杂的水文地质、紧张的工期和严格的验收标准,他组织团队反复进行技术方案比选,提出了百余条合理化优化建议,创造经济效益超过2000万元。特别是针对雨季河道涨落潮频繁、水头差大的难题,通过方案比选引入新型桩基成孔设备,有效保障了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文明施工和环保要求,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 这些突出的技术贡献和扎实的管理成效,为董泽堃赢得了高度认可,他荣获了“中交二航局技术管理先进个人”称号。 同时,他还积极与局技术中心合作,优化项目上隧道与桥梁工程的临时措施设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他提炼总结技术成果,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明专利2项,省级QC成果一等奖2项。 沃土育才,桃李争荣 深谙“独行速,众行远”,董泽堃将“团队熔炼”视为核心引擎。深知个人力量终有尽时,唯团队合力方能生生不息,奔涌向前。为此,他躬身践行“装好鞍、起好步、牵好头、带好路”的育人哲学,始终将团队建设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团队成员的专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作为技术骨干,他毫无保留传授经验,耐心指导年轻员工,传授经验心得,鼓励他们要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通过定期组织技术交流会、开展每周两小时学习等方式,牵头组织编制《明挖隧道标准化施工指南》《市政桥梁施工标准化施工指南》,组织内部技术培训交流20余场。董泽堃成功打造了一支凝聚力强、技术过硬、勇于创新的优秀技术团队。在这个团队里,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相互支持,共同进步,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陪养技术骨干10人,团队成员获“技能比武单项状元”。 匠心仁怀,厚德笃行 工作中的董泽堃,作风雷厉风行,决策果断,是攻坚克难的带头人。生活中的他,却温暖随和,是同事们信赖的“贴心人”。他身上有着湖南人特有的实在、热心和豁达。“有难处,找老董!”成了项目部的共识。无论工作难题还是生活琐事,只要找他,总能得到一声爽快的回应。即使力所不及,他也会尽力协调解决。他常说,这份热心是出于同为建设者的理解——深知离乡工作的不易,更懂得相互扶持的重要。 作为技术负责人,董泽堃将服务社会、造福民生视为自己的责任。在工地,他是工人安全的守护者,坚持以人为本,严格确保各项安全规范落实到位,筑牢安全防线。走出工地,他热心参与公益,传递企业温暖。他用实际行动履行责任,回馈社会,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展现了新时代工程师的家国情怀。 十年光阴,他把青春奉献给了工程建设,无怨无悔。辗转于一个个项目,迎接一次次挑战,在技术与汗水的交织中不断前行,肩负起沉甸甸的使命。 这份坚守,源于他建设祖国的初心和湖南人骨子里的韧劲。他深知积跬步以至千里的道理,坚信心中有理想、手中有本领,前路便充满希望。如今,征途仍在继续,他步伐坚定,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