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建文化

成建文苑

首页 成建文化成建文苑

“地质诊疗室”智破孤石阵

发布时间:2025-09-23阅读次数:

“这个项目独创的‘地质诊疗室’,正成为我们攻克复杂地质难题的创新阵地。”中交二航局福莆宁城际铁路F2F3线项目负责人罗利平指着试验室内30余块整齐摆放、贴着二维码标签的花岗岩岩样,语气中充满自豪。

微信图片_2025-09-23_194412_321



作为福建省首条大直径盾构项目,福莆宁城际铁路F2F3线长乐机场段地质复杂程度全国罕见。项目明挖段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地下潜藏着大量强度高达130MPa的花岗岩孤石群。更棘手的是,这些孤石分布隐蔽,前期地质勘探存在不少“盲区”。在深达数十米的地下连续墙施工中,每深入10米就可能遭遇约0.5个潜藏孤石。传统的施工方法如同“蒙眼开车”,设备损坏风险极高。摸清“敌情”,建立精准的地质信息库迫在眉睫。

大量技术难题在2025年4月的攻坚会上被摆在了桌面上。最新的三维地质扫描显示,明挖段的孤石群分布远比预想的复杂,与前期勘探数据偏差显著。如何有效识别和应对这些“地下暗礁”?项目团队深感压力。与此同时,一些基层闪现的有价值的技术火花也让项目团队眼前一亮:有技术员注意到孤石电磁波反射特征与钻头磨损似乎存在关联;常务副总工陈少林则回忆起在福州滨海快线项目时,见过老技术员通过敲击岩样声音判断岩层裂隙的经验。这些片段让团队意识到,先进的设备检测与宝贵的现场经验之间,亟需一座相互沟通的“可视化桥梁”。

 陈少林迅速组织技术骨干,于4月底创新性地设立了“地质诊疗室”。这间实验室平日是研讨地质难题的场所,每周二则变身为开放的“手术台”——面向项目全员开放,鼓励大家带着现场遇到的“疑难岩样”前来“会诊”。“诊疗”的核心路径由此确立。

 项目团队运用地质雷达扫描、声波检测仪,以及后续开发的三维可视化系统,如同给岩样做“CT检查”,深入探测其内部结构、裂隙分布,生成直观的“地质影像”。在不断摸索中,技术人员的进步轨迹也清晰可见,从最初面对雷达图像如同看“迷宫”,到熟练运用三维可视化系统精准绘制岩层剖面图,这些清晰的地质“CT影像”,终结了施工“蒙眼开车”的困境,如同为地下作业装备了精准的实时三维导航地图。

 光有“CT影像”还不够,还需要结合各种分析手段进行“诊断”。首期“诊疗”就令人惊喜,电工老王带着自制的敲击装置,通过回声总结出“清脆声=完整岩块,闷响声=裂隙发育”的实用经验,经仪器验证准确率超80%。团队成员夏晓辉则通过对孤石微裂隙扫描图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传统勘察易忽略的层理结构。团队综合各类分析,创造性地建立了“孤石分级诊疗标准”:根据裂隙发育程度,将孤石精准划分为“观察型”(常规施工)、“微创型”(需小范围特殊处理)、“手术型”(必须动用特殊设备工艺)。这种将岩层“病情”量化的标准,让抽象地质数据转化为可执行的施工指令,完成从“影像观察”到“病理诊断”的关键跨越。

针对不同“诊断”结果,项目团队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构建了“扫描数据—岩样诊疗—施工应用”的闭环。地质诊疗室墙上挂着的15条针对突发孤石的“应急诊疗流程”,其中8条直接源于一线人员的实践经验。“上个月遭遇未探明孤石群时,正是这套流程及时提供了处置方案,成功避免了成槽机械损坏,明挖段地连墙成槽效率提升了25%。”陈少林介绍道。目前,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正汇编成《福莆宁地质诊疗技术手册》,将成为后续地连墙施工和盾构下井的必备“药方”,确保地质风险处置精准高效。

如今,“地质诊疗室”的墙上已挂满120余张记录着“诊疗”过程的“岩样诊疗卡”,它们共同构成了项目独特的地质“病历库”。当晨光掠过福州长乐机场的控制塔,新一天的“岩样诊疗”又将开始。在这片被誉为“地质博物馆”的工地上,“地质诊疗室”的每一次“问诊”,都在为盾构机的穿越注入穿透复杂岩层的智慧力量。


二航网群 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