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令世界瞩目的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建成通车试运营。深中通道通车消息刷爆媒体圈,成为全国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连日来,《中国交通报》《中国水运报》《北京日报》《广州日报》《湖北日报》《重庆日报》等多家省部级媒体纷纷集中报道深中通道,产生热烈反响。深中通道最吸睛的部分,无疑是深中大桥,公司研发的一体化智能筑塔机在其全球最高的海中桥塔,建造过程中大显神威。
作为典型的高耸结构,目前混凝土桥塔都采用原位现浇施工的方式进行建造,工业化程度低。绝大多数桥塔仍然采用原位绑扎钢筋、原位浇筑混凝土的方式进行建造,需要投入大量的模板、支架以及劳动力,属于典型的高耗能、高风险、劳动密集、粗放型产业。
2019年,针对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处于珠江口开阔水面、大风频繁,高温、高湿、高盐的特点,在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项目,公司组织研发了基于移动工厂理念的第一代智能筑塔机,首次实现超高混凝土桥塔7天以上养护时间,现场钢筋作业人员减少60%,将传统混凝土桥塔施工速度从0.6米/天提高到1.2米/天,并将施工过程数据进行集中化、可视化管理,全天侯保障作业人员及施工过程安全。
后续在建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常泰长江大桥,为满足高品质混凝土建造要求,公司又开发出第二代筑塔机,实现了混凝土现浇质量的可视化管理,提高了设备的通用性,并大幅降低了设备重量。
传统混凝土浇筑环节,通常是通过施工员经验判断振捣质量,然而在连续高强度的施工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因人员疲劳、疏忽等造成的布料不均、赶料、欠振、漏振等问题。针对此问题,公司在第三代轻型筑塔机上,持续迭代升级,升级智能化功能,攻克了布料方量监测、振捣棒混凝土液面识别及插入深度监测等行业难题,并成功应用于燕矶长江大桥、双柳长江大桥等项目,进一步提高了设备智能化水平,入选交通运输部第二批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项目。
未来,公司将抓住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风口,立足交通工程,突破智能建造工业化建造核心技术,持续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