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文化故事

首页 企业文化文化故事

安全帽上的裂缝

发布时间:2025-06-02阅读次数:

六月的阳光炙烤着工地,湖畔捌号项目安全部部长张思义正在巡视现场。这位从业多年的老安全员一直以来以铁面无私的安全管理风格闻名。

“张部长,3号楼木工班组那边有点情况。”电话里传来安全员杨宏杰的声音。张思义快步赶到现场,只见一群木工正在项目规定的抽烟区休息。他的目光立即锁定在班组长赵大勇那顶沾满灰尘的黄色安全帽上,只见上面赫然出现了裂缝。


“赵师傅,你的安全帽该换了。”张思义指着帽子上的裂缝说。50岁的赵大勇是工地有名的“老木匠”,干了二十多年工程,向来以经验丰富自居。他满不在乎地弹了弹烟灰:“小张啊,有裂缝算什么?这帽子从这个项目开工就跟着我了,有感情了。”


“根据《建筑施工个人防护用品标准》,安全帽出现裂纹、凹陷或穿孔就必须更换。”郑毅翻开随身携带的安全手册。“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嘛!”赵大勇不以为然,“我戴这帽子这么久,不也好好的?你们就是太较真。”


周围的工友也跟着起哄:“是啊是啊,赵师傅可是咱们工地的‘活化石’!”虽然嘴上不服气,但是赵大勇还是极不情愿地跟安全员杨宏杰去更换了新的安全帽。


当天晚上,张思义组织了一场安全培训会,特地点名赵大勇一定要参加。会上,他打开投影仪,播放了一段真实的事故视频:某工地,一块从8层坠落的混凝土碎块,正好击穿了安全帽上有裂痕的地方,导致严重颅脑损伤。视频最后定格在抢救室门外痛哭的家属。


会场鸦雀无声。张思义拿出一个剖面展示的安全帽:“大家看,安全帽的防护原理是通过外壳分散冲击力,内衬缓冲吸能。一旦外壳破损,防护性能就大打折扣。”


赵大勇盯着那个被砸变形的展示帽,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当天中午,工地5号楼安全通道处搭起了一个特别的“安全警示台”。赵大勇那顶破安全帽被放在上面,旁边是放大的文字说明:

“这个安全帽裂痕值多少钱?”

——一个父亲的生命?

——一个家庭的顶梁柱?

——还是企业百万的损失?


工人们经过时,都不由自主地摸摸自己的安全帽。下午收工前,项目部收到了13顶需要更换的安全防护用品。


一周后的安全例会上,赵大勇主动要求发言。他拿出崭新的安全帽:“我以前总觉得安全规定是找麻烦,现在我明白了,这些规定都是用血换来的教训。”


他还提议建立“安全装备互检制度”:每天上工前,各班组成员互相检查安全装备。这个建议立即得到项目部采纳。


三个月后,赵大勇作为荣获项目安全生产积分制第一名。颁奖典礼上,赵大勇作为“安全标兵”发言:“现在我和工友们养成了新习惯——看到安全隐患就浑身不自在,就像看到自己帽子上有裂缝一样。”


台下,张思义欣慰地笑了。他知道,真正的安全管理不是靠处罚,而是要让每个人都把安全刻在心里。

二航网群 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