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文化故事

首页 企业文化文化故事

胡书记

发布时间:2017-08-01阅读次数:

我毕业那年,胡书记已经是一个50多岁的老头了。在二航局办公室实习最后一个月,组织部一位陌生的领导给我电话,让我到他办公室。其实我很早就知道组织部有位领导即将到昆明分公司任党总支书记,但碍于情面,也不好主动找他。没成想他主动找到我,也着实让我吃了一惊。

到办公室,一个身形消瘦的老头挺着笔直的腰杆,在电脑前专注的敲击着键盘,听我喊了一声胡书记,便抬头看了我一眼。那一副突然被打扰的惊吓表情,瞬间又充满了亲切的笑容。我往办公室里走,胡书记瞬间站起身,伸出手,两步并一步就冲我走过来。我一时迟疑,兀地在原地居然楞了一下,赶紧又迎了上去。他似乎比我还兴奋,亲切的问了一句,你就是小江吧。握到他宽厚手掌的瞬间,他接着说,我刚刚听说有一个分配到昆明分公司的小伙子正在局里实习,所以赶紧给你打了个电话。真的很巧啊,下个月我也要到昆明分公司去履职,没想到还能顺便带一个过去。他说话声音很细,语速很慢,生怕我听不清。坐下后,他又起身走到茶几边,找出纸杯和茶叶,给我倒上一杯热茶。过程中又怕冷落了我,询问我哪里人、家中兄弟姐妹几个、学的什么专业等等。其实当时我有点受宠若惊,满脑子浆糊,只是隐约觉得他很眼熟。多年后,我才想起来,来二航局面试时,分管招聘的领导和他面对面办公。我们那届毕业的几个学生接受着面试和问询时,他就笔直地坐在那里,专注的敲击着键盘。

胡书记比我先到昆明分公司两周。新生培训完,我便到项目上待了半年。回分公司总部后,我开始从事行政和党群工作,自然和胡书记的交流也频繁起来。那期间,我也时常犯一些低级的错误,在我内疚不已的时候,他又时常站出来袒护我,拍拍我的肩膀说,不要紧、再耐心点、不着急、静下心来做……。回想起初的那几年,我也是有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

记得2010年岁末,忙完次年工作会的材料编撰,便要收拾行装回湖北老家过春节。放假前两天,一个陌生人来到办公室,往我办公桌上轻轻放上一个信封,道上一句,新年快乐,然后很是得意的用食指点了两下信封,示意我信封里面决然不会是一张贺卡。我还没来得及问对方单位姓氏,那人便转过身去,向其他同事派发着信封。一间办公室派发完,那人又像一阵风一样,飘到其他办公室,重复同样的语言、同样的动作、保持着同样夸张的表情。他离开时,同事们面面相觑,然后拆开信封。每张信封中都有5张100元的崭新钞票。办公室气氛一下活跃起来。

“是不是都发了?”

“应该是吧?”

“正好置办点年货!”

“可不是!”

“这个……”,我迟疑了一会,悻悻地问道:“这个可以拿吗?”我有些吃不准。

“应该可以的,毕竟每个人都有。”

听着前辈的判断,我顺势拿起信封放进了抽屉。

没到10分钟,胡书记给我打来电话。

“都收了吗?”

“什么……”

“红包!”

“呃……,好像都派发了。”

“去统计一下,凡收到红包的,都必须如实上缴!”

“胡书记,我不知道领导是不是收到了,要不要也……”

胡书记打断我的话,头一次听他讲话语速如此之快。“派给领导,都已经如数交给我了。你先去统计,赶紧回收红包。”

我挨个回收红包,并登记造册。有的人放在桌上没动,示意我直接拿走。有的人把放入钱包的钱又一张张抽出来,但信封已经扔进了垃圾桶。有的人抱怨:才几百块钱,有必要那么认真么?我着实有些尴尬。

不一会,红包如数收回。去到胡书记办公室时,他又把班子成员的礼金交给我。

“这事,你怎么看?”他突然发问。

“这个应该协作队伍老板派发的吧。我觉得不应该拿,但不知道惯例是不是可以拿,或许人多、钱少可以认定为合理范畴吧?”我当时到底还是年轻,觉得不应该的事情做成习惯了,就被默认为理所当然了。胡书记眉头一紧,盯着我正色道:

“什么叫应该,什么叫合理?党纪法规没有多重解释。红线在那里,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后面一句话他说得尤其重,然后又放慢语速提醒我,“你要记住,法不容情,法不容权,法更不容众”。

后来我知道,胡书记是经历过老一公司那场廉政风波考验的老领导。他很多优秀的部下,在那场风波中骤然倒下。没有人比他更能切身的体会到,从源头上杜绝物资蚕食,对保护这一批青年干部职工的重要性。去年在他的追悼会上,我得知,他被送去医院抢救之前,仍在伏案写材料。我能想象得到,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刻,一定还是那样,挺着笔直的腰杆,神情专注的敲击着键盘。(江维)

二航网群 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