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文化故事

首页 企业文化文化故事

苏州项目上的“闷葫芦”

发布时间:2017-08-31阅读次数:

苏州璟庭项目部的技术员栗宏深来自湖北黄冈,平常言语不多,不太起眼。但做事情有自己的一套思路,拥有巨大的能量。接下来我们来聊聊他的故事。

因人施用的“顾老师”

“我叫栗宏深,我是公司调过来的施工员。”这是去年8月,栗宏深到苏州项目部报道的场景。语言不多,无特色,无加分项。没有freestyle,给人闷闷的感觉。

栗宏深是公司新招聘的一名施工员,曾任职于一家大型国企。刚来苏州,项目经理顾何章就发现了他语言不多,做事有点闷的问题。在建筑施工现场,施工员需要在复杂的环境中与各类人员去沟通,而对于性格比较闷,做事情的时候需要热血与活力来说,沉闷和踏实的性子不太适合从事施工员的工作。但是公司“来了就是二航人,来了就为干事业”的人才理念让顾何章觉得要用好每一个来到项目部的人,不能因为性格较为沉闷就觉得一个人干不好其他事,他也在默默的关注这个年轻人。

项目部前期准备阶段,工程部每天的工作就是反复审阅施工图纸,编写施工方案。在相处之后的几天里,栗宏深逐渐显露出自己在技术方面的才能。他总能根据图纸,提出合理的施工方案,并且有着技术人员特有的固执。项目经理顾何章灵机一动——有了!让他去搞技术,相对于施工员而言,技术员需要正是沉稳的性子和严密的思维能力。在跟项目部领导班子商议后,栗宏深开始担任技术员一职,负责苏州项目部技术工作。

去了新岗位之后,精通技术的他如鱼得水,一下子成为了项目部技术方面的小能手,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微信运动的“小红人”

“栗工又是20000多步,真厉害,真是微信运动的小红人呐!”工程部小王看着微信运动排名榜惊呼道。原来,苏州项目部技术员栗宏深今天又走了20000多步。

在大多数人眼里,技术员更多的时候是在电脑面前编写着技术方案,完善着施组设计,但是他却有着自己的那一套工作流程。

“方案做得好还要靠劳务队执行得好。”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所以他每天会准时检查正在施工的楼层,工人是否按图施工,根据施工现场的特定情况优化施工工艺,对劳务队伍的管理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每天这一套流程下来,走20000步已经是他习以为常的事情了。

正是他对施工品质的一丝不苟,造就了微信运动的“小红人”,也造就了苏州项目部的“品质空间”。

倔强的“小技术员”

“闷葫芦”个子不高,看起来很柔弱,但是在自己的工作中,一点也不“柔弱”,甚至有点强势。

在项目部悬挑脚手架原设计方案中,按照业主和监理要求,悬挑脚手架钢丝绳必须为直径16的钢丝绳,但是若采取16号钢丝绳,钢丝绳直径过大,外墙螺栓眼无法作为拉结点使用,部位斜拉钢丝绳的点需要重新打眼。如果按照此方案施工的话,项目部将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

栗宏深根据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即设置14号钢丝绳,小一号的钢丝绳刚好配上外墙螺栓眼。但施工方案的变通需要和监理进行沟通,监理给出的答复是必须按照原方案进行。

为成功说服“精明”的监理,他重新对悬挑脚手架钢丝绳进行了验算——钢丝绳仅作为保险绳,实际不作为受力计算,按照规范设置14号钢丝绳即可。当他拿着计算书、验算结果和相关规范到监理处时,面对着一条条真实的数据,监理同意了修改钢丝绳的请求。他用满足安全规范的计算、专业的态度得到了“精明”监理的尊重,同时也为项目部节省了成本。

苏州项目部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响应公司号召,因人施用,不拘一格的选好、用好人才,为建筑公司的长期发展做好人才储备。(苏州璟庭项目 喻显朕)

 

 

 

二航网群 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