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随着第二道沥青铺设完毕,一条平整的环形车道映入人们眼帘。工程部部长赵鑫自豪地说:“早在去年开春,我们项目就谋划着变废为宝,经过反复测试,用碎砌块铺设的找坡层完全能承受30吨重型卡车的碾压。实践证明,现场的废料不是负担,完全可以成为企业待‘激活’的隐形资产。”
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国际路港物流服务园区AB地块项目地处乌鲁木齐最大物流聚集区,主要建设内容为4栋综合型物流建筑及1条长度近1公里的环形物流运输车道。2024年4月,二次结构施工结束后,近1000立方米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废料,像一座“小山”,在AB地块停车场区域堆得满满当当。
“小朱,联系到清运队了吗?”赵鑫攥着废旧物资清单问道。施工员朱运超摇摇头:“找了三家了,一车要价600元,算下来清运完得花近10万元!而且乌鲁木齐对环保要求高,没资质的队伍根本不敢接,办手续还得跑好几天。”
“这么多废料直接当垃圾拉走,太可惜了。”项目技术负责人姜鹏浩路过废料堆场时,捡起一块废料敲了敲,清脆的声响让他眼前一亮:“刚好室外工程架空车道图纸在深化,车道找坡层的材料还没定,咱们能不能琢磨琢磨,让这些废料实现废物利用?”
一句话点醒了众人。当天下午,姜鹏浩牵头召开专题研讨会,技术部、工程部、合约部人员围坐在一起,讨论废料再利用事宜。“传统找坡层用轻集料混凝土,采购价就得300-500 元/立方米,还不算运输损耗和施工浪费。”赵鑫率先开口,“咱们项目的砌块废料属于工业回收料,本身经过高温蒸压养护,水化反应稳定,只要能解决级配不均和含水率波动这两个难题,说不定比轻集料混凝土更合适!”
可是设计却有顾虑:“现场的废料级配太难统一,不同批次的加气碎料颗粒大小差异大,小到几毫米的粉末,大到十几厘米的碎块,若不严格筛分,大颗粒容易导致铺设后出现空鼓,小粉末又会让压实后起砂,施工质量没法保证。另外,随着季节的变换,含水率的波动也会影响施工质量。”
项目团队经过综合考量,决定进行现场试验。他们一方面联系设备租赁公司,调来粉碎机,将废料破碎成均匀的基础原料;另一方面,在废料堆场搭建临时筛分系统,白天,赵鑫带着技术人员用粉碎机破碎废料并筛分均匀,淋水后再用塑料布覆盖保湿,安排专人每半天测一次含水率;晚上,姜鹏浩牵头整理试验数据,对比轻集料混凝土的各项指标。
一周后,有了试验结果:与传统材料相比,砌块废料的重量轻30%,能减少建筑自重,保温系数也能与传统材料相媲美。重庆来的设计拿着检测报告终于点头:“这个方案可行!”
今年夏天,2号楼与3号楼之间的车道具备了施工条件,项目团队率先在这里设置了首件制试验段。从基层处理到碎料铺设,再到混凝土浇筑、沥青摊铺,每一步都严格按照标准流程推进。尤其是承重测试那天,赵鑫特意调来两辆30吨重的混凝土罐车,让车辆在试验段上来回行驶,连续跑了两小时,路面没有出现丝毫裂缝,排水坡度也完全符合设计要求。“成了!”现场响起一片欢呼,测试数据显示,用废料铺设的找坡层不仅满足每平方米2.5吨的载重要求,综合成本还比原方案降低了近30万元。
如今,这条已初见雏形的“变废为宝”车道,不仅自重更轻、保温更好,还“消化”了项目近80%的砌块废料,间接降低了碳排放成本,成了项目绿色施工的“活招牌”。赵鑫站在车道旁感慨道:“以前总觉得施工产生的加气块碎料、钢筋头、水泥渣等废料是‘需要花钱清运的负担’,现在才明白,只要肯沉下心琢磨技术、破解难题,成本项也能变成增值项,废料也能铺出绿色发展的新赛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