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车正在将幕墙玻璃吊起进行安装,大型汽车吊正在吊装云办公连廊,挖掘机正在进行土方回填……五一节前,华中·中交城项目施工现场,500多名工人、10多台机械在紧张地忙碌着。
“4月5日正式复工以来,700多名工人、10余台大型机械陆续进场,我们优先对大跨度钢连廊和幕墙工程进行施工,先前已经多渠道筹措防疫物资和施工材料,现在还在持续引进劳动力和机械设备,确保项目复工后的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华中·中交城项目常务副经理罗壮说。
多点作业 多面推进
“新冠肺炎疫情耽误了近两个月的工期。”项目副经理赵献计说,如果按原计划,2月初项目就会迎来大干热潮,有600多名工人进场同时施工,但受疫情影响,项目正式复工时只有97名工人进场。为抢抓工期,尽可能弥补疫情带来的进度损失,项目部积极督促分包单位,摸排人员进场计划,积极组织劳动力,在做好防疫和安全交底的情况下,迅速提高了人员进场效率,目前,项目已进场700余人,劳动力需求已得到满足,现场各部位作业已全面展开。
在酒店云会议中心区域,项目技术负责人刘富发正在观察调谐质量阻尼器(TMD)设备安装后的现场情况。他介绍,为了保证大跨度云会议中心的舒适性,项目在这里安装了12套电涡流TMD,分别对3个大跨度区域结构楼板进行减振控制。设置TMD后,楼盖在加载情况下竖向最大加速度有明显下降,减振率最高可达47.3%,减震效果比较显著,提升了楼板舒适度。
与此同时,酒店云会议中心东侧正在进行A-B栋的钢结构吊装和焊接。虽然此时武汉还未进入酷暑,但钢结构已完全暴露在太阳的炙烤下。为了抢抓进度,钢结构安装和焊接工人们时刻关注着天气情况,一有阴凉便抓住时机进行作业,大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以别样的形式诠释着劳动之美。
严格防控 构筑防疫多道防线
走进项目施工现场,项目部张贴了多张防疫标识和防疫知识海报,现场吊篮不时升降作业,C、D区幕墙安装正在进行……4月30日上午,消防安装单位施工员冯艳生戴着安全帽和口罩,正在抓紧好天气,和工友们一道进行消防安装。“年前,项目为我们开好了复工证明,到这做了核酸检测,很快就能正式上工了。”冯艳生说。
“施工队伍中有不少来自武汉、黄冈等重点区域的工人,因此我们要求在重点地区返岗的工人中先做核酸检测。”项目党支部书记王捷峰介绍,工人进场后核酸检测没有问题、健康码显示为绿色就可以直接上岗。在正式复工前夕,各栋号长便联系各班组长,要求工人在家要自行隔离,做好自我防护。3月初起,项目工程部、办公室开始每日统计返岗人数、出行信息等内容,确保工人安全准时有序返岗。
在华中·中交城项目入口处,除了常规的疫情防控检查点以外,这里还多了一颗智能人体测温摄像头,进场工人从摄像头下正常通过,不需要停留,也不需要摘口罩即可显示体温、班组、进场时间,整个过程用时仅几秒。
项目测温组组长张先辉介绍,这是项目部新引进的智能红外热成像人体测温系统,它具有覆盖面广、测温高效灵敏、信息化程度高等特点,能有效缩短测温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测温时不需要与被测对象接触,也避免了测温登记处人员聚集的风险,摘下口罩、或者体温过高就会自动报警。
然而,在工人上下班出入高峰期,由于防疫需要,测温组的管理人员需要对每位工人体温形成书面记录,每位工人进出都需要记录姓名、班组等信息,费时费力,影响工人进出效率。针对这一问题,工程部施工员姚凌寒想了一个好点子,他提出,可以要求每位工人佩戴工作牌,工作牌上背面记录有口罩领取情况,同时分单位进行编号,做到一人一号,进出时工人只需要报数字编号,测温组人员根据编号就可以快速找到工人信息,这样,测温组人员就不需要重复填写工人信息,工人进出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编过号的“工作牌”,让防疫工作又多了一道防线。
目前,华中·中交城项目主体结构已施工完成,幕墙、钢结构安装和粗装修已全面铺开,其中,总部办公大楼南北侧幕墙玻璃安装完成80%、石材安装完成50%;D区D1、D2、D3栋幕墙玻璃安装和粗装修已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