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心要闻

首页 新闻中心中心要闻

集聚高端人才方阵 推动企业科技创新

发布时间:2017-07-24阅读次数:

自成立以来,技术中心始终围绕“服务支撑二航发展,提升二航核心竞争力”的目标,认真坚守“成为二航局的技术支持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中心、高端技术人才培养中心”(简称“四大中心”)的定位,深入践行“争科技领先、创管理一流”的精神,在科技研发、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这些成果的取得,根本在于按照集团、公司的人才工作要求,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企”之路,在人才工作上创新机制、科学规划、重点突破,在精英团队打造、基础人才培养、员工激励保障等人才工作方面,呈现出自身的特色;为中心改革发展,也为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在建项目顺利推进等,提供了人才保证。

一、技术中心人才工作现状

截止今年7月,技术中心现有主体员工112人,平均年龄32岁。其中博士4人、硕士83人、本科25人;教高职称9人、高级职称29人、中级28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养博士后3人。享受国务院津贴1人、省市级以上专家津贴5人。

技术中心紧紧围绕“打造高端技术人才培养中心”的目标,各项人才培养工程进入密集施工期。五大学科体系建设与创新平台构建的协同效应增强,引才、聚才、育才、留才的举措环环相扣、梯次推进,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人才活力进一步得到解放和增强。

通过三年多的引导、培养,打造了一批以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青年科技骨干为主,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精英人才引领、基础人才支撑的人才梯队。

二、三方面入手,抓实技术中心人才工作

1、精英打造,突显高端人才引领

培育高端精英人才是聚焦价值创造、引领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2016年,技术中心制定了桥梁、隧道与地下工程、海洋、施工装备、BIM技术等专业领域的十三五学科规划,将“打造行业顶尖水平的专家队伍,培养一批行业顶尖水平的专业领军人物,带动整体形成一支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英人才队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不断加强国际学术交流,鼓励全体技术人员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

技术中心依托首席专家牵头的五大领域学科梯队,集聚了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能力的领军人才。通过积极推行“以40岁以下青年科技骨干为主,借助开放课题与高校共同培养,及中心内部自主培养”的人才梯队建设模式,使张永涛、何超然、杨秀礼、杨钊、田唯、游新鹏等一批青年技术人才,快速成长为二航局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同时,也为公司后备干部的培育和储备发挥了积极作用,先后为公司培养了杨钊等一批中层领导干部,张永涛成为继张鸿总工之后,又一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青年专家。

2引优育尖,强化基础人才支撑

基础性人才的培养是人才工作的基石。技术中心切实加强基础性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提高整体专业技术水平,为早日建成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技术中心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实习实践”催化人才成长。2014年以来,中心加大了人才招聘、引进与培养力度,共招收211985高校毕业生51人,占现有人员的近50%。“理论扎实、经验不足”是新员工的共性问题。为此,技术中心积极宣贯落实“知行合一”文化理念,先后依托沌口大桥、佛山地铁、以色列阿什杜德港、中马友谊大桥等项目,建立了桥梁、隧道与地下工程、水工、海外项目实习实践基地,大力推动“实习实践”制度落地,陆续安排了30余名新员工到项目进行实习实践。

2014年毕业分配的研究生罗航,来技术中心报到后,便被分配到沌口大桥项目实习,经过短短一年的实践和努力,他从一名实习生,快速成长为项目南岸分部总工。一年实习期满后,他主动申请全程参与沌口大桥的项目建设,三年后,又被破格提拔为项目常务副总工。

通过项目实践,中心员工参与完成了全球首艘碎石桩施工平台的研究与建造,该平台在以色列阿什杜德港项目成功应用,有效解决了中长周期波等复杂海况条件下的碎石桩施工难题,为项目直接创效3000多万美元,并为碎石桩施工节约了三分之一的工期,员工的专业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也逐步实现了“一年培养、两年成才、三年独挡一面、五年担当重任”的人才培养目标。

——“双师带徒”弥补经验短板。2015年,技术中心深化“导师带徒”工作,积极推行“双导师”制度,即除了在中心内部为新员工确定一名专业基础扎实的“理论师傅”,另在实习项目帮助选定一名工程经验丰富的“实践师父”,帮助新员工快速提升综合能力,适应工作要求。

该制度在“杨钊创新工作室”的建设中成效突出,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效推动了全局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人才的协同培养,积极发挥了“师带徒”的“传、帮、带”作用,为三公司、南方公司培养了一大批隧道专业人才,逐步缓解了公司进军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领域的人才瓶颈。

——“双向流动”推动全局发展。技术中心一方面积极鼓励优秀技术人才“走出去”,为在建项目或分子公司服务;另一方面,也热诚欢迎外部优秀人才“走进来”,进一步充实技术实力,“双向流动”成为了技术中心人才工作的源头活水。

成立以来,技术中心先后为公司输送优秀人才25名。其中,为集团、局总部及新成立的事业部、新公司输送罗卫、杨钊、牛照等专业人才近10名;为各分子公司项目部(如:深圳地铁、福州地铁、马来西亚地铁、以色列阿什杜德港、中马友谊大桥、南京五桥、运宝大桥等项目)输送刘毅、罗利平、杨擎、冯先导、游新鹏等总工级技术人才15名。

在输送人才的同时,技术中心从外部引进罗利平、陈冬、华晓涛等中铁系统(设计院、隧道局、城轨公司)、上海振华等单位的成熟人才,拓展装备、隧道地铁等专业;并在公司内部吸纳陈鸣、卢勇、吴忠仕等多名具有丰富工程技术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支持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支持工作。

技术人才的“双向流动”,不仅优化提升了技术中心的人才资源,也使一大批基础性技术人才,快速成长为各分子公司及项目部的技术骨干。

3、激励保障,增添职业发展动力

——拓展职业通道。在公司人力资源部的指导下,技术中心针对员工“高学历、年轻化、思维活、有抱负”的特点,建立了管理职务与技术职级双通道运行的职务体系,为技术人才成长开辟了新路。

2016年,技术中心出台了《技术中心职务体系管理办法》和《技术人员考核评价办法》。通过近一年多的试行,已累计完成35人次的职务调整,其中22人走向了技术岗位。“双通道”职务体系的推行,得到集团科技部高度认可,拟在集团重点实验室系统内进行推广。

——优化薪酬体系。技术中心致力于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让优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实现财富和事业双丰收,有效激励了人才的价值创造力。一是结合“双通道”职务体系,配套出台《技术中心薪酬制度》,在管理职务与技术职级上各设16级,逐级匹配,实行专家级人才待遇对标中心主要行政领导,让从事技术工作的员工有“出路”和奋斗目标,专心做技术;二是制定并落实《技术中心境外员工出境补贴及薪酬方案》,薪酬待遇向境外一线项目员工倾斜,调动了员工的境外服务积极性。

——完善奖励措施。技术中心以“岗位价值”为基础,以“价值创造”为导向,出台《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对科技成果进行分级分类界定,奖励分配以“贡献大小、价值体现”为依据,积极落实对员工的科技成果奖励,调动了科研积极性;同时,制定《专业技术人员注册执业资格管理办法》,鼓励员工在职深造、参加职业考试,落实持证奖励,促进员工与企业共成长。

通过一系列激励保障举措,增强了员工笃定坚守、扎根二航的动力;强化了留在中心工作,为公司科技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心。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公司“十三五”发展方向和总体发展目标对人力资源发展指明了方向。下一步,技术中心将紧密围绕公司首届人才工作会的主要精神,牢固树立“以价值创造者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为目标,自上而下推行人才工作责任制,将人才工作纳入各项业务,充分调动人才培养积极性,发挥好技术中心的高端技术人才“蓄水池”作用,为公司“率先建成世界一流企业”贡献力量。

二航网群 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