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咨工的祝贺邮件来时,一向冷静的技术中心同事华晓涛,激动的喊了出来,“提前了75天”。
同事们有些诧异地看着他,他才定了定神,说:“以色列LEE防波堤碎石桩提前75天完工了。”这个好消息马上从办公室传遍了整个技术中心,这份喜悦以几何倍数扩散开来。他看了看电脑屏幕的右下角,日子是2017年6月20日。距离他开始碎石桩平台设计的那天,已经过去两年多了。
他想起一年前的3月,随着碎石桩平台调遣,他到了以色列ASHDOD港。面对陌生的地中海,他心里有些期待,有些忐忑。这历经一年方案论证,又经过近10个月时间制造的碎石桩平台,能在这片长风大浪的海域完成工作吗?
随后的调试阶段,华晓涛就在碎石桩平台上扎下了根。虽与以色列海岸相望不远,但在空旷的大海上,这平台仍如孤寂的小岛,放大这个异乡人对家的思念。调试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前期方案的反复论证,已经将不确定性降到最低,但百密一疏,不少问题仍让人头疼。
原定的荷兰进口水泵,扬程未能达到标称的参数;德国人设计的线缆下放方式,磨损快、检修不便;主要工作机构——德国原装进口的振冲器,维修程序繁琐;潜水泵落后的人力起吊方式,一次又一次撞击着平台。外国货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使,而时间紧迫,外国人慢悠悠的工作节奏,项目部的碎石桩施工小组也等不了。
生日那晚,家人发来了祝福视频,华晓涛和碎石桩施工小组同事们还在挑灯夜战。他走出船舱,看着漫天繁星,听着黑暗里的浪涛,想着手头这些棘手的问题,有些五味杂陈。手机里,孩子的祝福视频一遍又一遍的放着,“生日快乐”几个字回响在空荡荡的甲板上。他想起平台建造时,他驻厂和工人师傅们一起商量工艺参数;想起专家评审会时,他与同事们一同辩驳专家的种种质疑;想起方案反复论证过程中,一遍又一遍的修改。一路走来的辛苦,他体会最深。他又想起碎石桩平台项目的缔造者——技术中心副主任杨秀礼,他们结识于港珠澳大桥项目。正是杨秀礼,促成了他从上海振华来到了技术中心。
“我们要创新,就要有勇气面对创新过程中的困难。有困难,就找技术中心。”杨秀礼是一位创新爱好者,兼收并蓄各种新理念。
问题反馈回了技术中心,杨秀礼迅速组织力量,研究对策。于是有了,进口泵扬程不达标,那就从缓冲舱取水;给德国人的设计里,加个滚动轴,让线缆滑动更流畅;在振冲器上增设一套快速拆卸装置,拆卸挂钩只要一分钟;改装闲置的卷扬机,轻松吊起潜水泵。问题一步一步的在解决,平台的调试工作逐渐顺了起来。
两个月后,平台打下了第一根碎石桩,一次就成功了。碎石桩平台上所有技术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欢欣鼓舞,但仍旧有个问题,让他们担心。这第一根桩已经比预计工期晚了3个月,工期还能赶上吗?
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5214根桩,比预计时间还提前了75天,而我们知道,这提前的又岂仅是时间,更是技术中心技术人的海外优先及创新意识!(孟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