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心要闻

首页 新闻中心中心要闻

沪通大桥“技术达人”

发布时间:2017-07-29阅读次数:
    “项梁在沪通的名气可大了,连大桥指挥部的人都知道他,他是我们项目的技术‘达人’!”沪通大桥项目部技术负责人李有为告诉笔者。谈及项梁,李有为的言语间和眼神中无不透露着赞许和钦佩之情。
    谁曾想,这个年轻的武汉小伙,才到项目部时,给人的印象却是“瘦不拉几、满身书生气……”
    一切的改变,都因他在沪通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中发生着。
    融入:吃亏是福
    2014年,二航局首度进入公铁两用桥梁施工领域,承建了号称万里长江上的“世界公铁第一桥”——沪通长江大桥,大桥是世界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建设水准直接决定着中国在世界的建桥地位,更决定着二航局“桥品牌”的再度升级。
    作为二航局的技术支撑部门,技术中心毫无悬念地承担了大桥各项核心技术的支持工作。2011年从华中科技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的项梁,被选为大桥服务组成员,参与大桥的施工监控、技术服务和科技攻关。
    “刚听到工作安排时,十分兴奋,想着专业所学终于有用武之地了。但是,除了兴奋,更多的是忐忑,怕自己做不好而影响了工程!刚到沪通那会儿,才从学校毕业不到三年,虽然参加了福州魁岐大桥、塞尔维亚泽蒙大桥、湘潭芙蓉大桥等7个项目的监控,但难度都不及沪通,这里的工作涉及面广,是对专业理论、实践经验、人际沟通等的全方位检阅!”项梁回忆说。
    一个稍显稚嫩地年轻人遇上一项世界级工程,面对的是挑战,更多的是机遇。到沪通项目履职的第一天,项梁就确定了目标:立志成为对大桥有用的人。
    和技术中心的大多数技术人员一样,项梁的身份除了项目技术服务人员,同时还是技术中心在职的科研人员。一边做服务,一边搞科研,没有超常规的付出是不可能达到平衡的。
    在沪通,项梁把与项目技术人员合作的机会当成是技术切磋,不断总结分析专业理论在项目的应用;在技术中心,他把工作汇报当成学习机会,经常向监控技术研究室主任田唯和桥梁结构研究室主任游新鹏请教计算分析方法和技巧,从他们的经验中汲取成长养分。
    在沪通,大桥施工现场和项目部“技术中心”办公室都是他的战场。白天,在办公室里与项目技术人员商讨技术方案,辅助开展计算分析;夜晚,监控工作开始,他紧盯现场施工监控,负责技术指导和数据分析。对于项目部忙不过来的技术方案编制工作,只要有空,他都会主动参与编写、讨论。现场监控实施过程中,除了参与仪器布设、埋点、数据采集,他一人几乎承担了项目部所有的施工过程中的计算分析任务,其中很多分析工作都走在第三方监控单位前面,使得项目部工作开展更加顺利。
    “这三年,项梁不像是机关下来的,作息和项目部差不多,基本没有周末。为了能让项目部及时找到,他的手机基本是24小时开机的。无论我们的电话多晚打过去,哪怕是半夜,他都会接听。电话里能够指导解决的,就电话解决;不能解决的,一大早就会出现在我们的办公室。在天生港专用航道桥中跨合拢的关键时期,他每天蹲守现场,比我们的技术人员还勤快,那段时间他足足呆了40多天,家里小孩生病都没照顾一天!”项目一分部技术负责人李有为有感而发。
    他说:“做的事情越多,学习的机会越多,积累的经验就越多。我还年轻,能多做点事情,说明还有点价值!”
    问及出差沪通的频率时,项梁憨厚地笑着说:“这几年,一共出差沪通50多次200多天,不是在出差的路上,就是在工地现场……”
    到沪通不到一年,项梁身上的书生味淡了,“果敢、坚毅、精细、可靠”成了他留给参建各方的新印象。慢慢地,项目部遇到方案及分析计算问题,遇到业主专题会议汇报,都会不由自主地找他。
也许,正是这种“不怕苦、不怕累、带头干、抢着干”的做法,及“5+2”、“白+黑”的工作状态,成就了他的与众不同。
    展示:同行刮目相看
    天生港专用航道桥是沪通大桥项目的关键性控制工程,主跨336米,通航净空宽度284米,净空高度45米,是目前世界上同类型结构中最大跨度的公铁两用钢拱桥,具有体量大、材料新、精度高等特点,钢桁梁(包括钢拱)重达3.24万吨,每米长度钢结构重量超50吨,大桥的受力控制情况直接决定了寿命长短。
    作为天生港专用航道桥的方案编制成员之一,项梁全程参与了方案编制,完成了项目方案评审的分析计算,并在专家评审会上进行了相关分析的答疑。方案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后,他的信心逐步建立了起来。
    天生港专用航道桥动工开建后,项梁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对大桥的施工状态进行计算分析与监测,及时预警,主要针对一些重大临时结构,如墩旁托架、扣塔等。
    在分析拱肋施工时,项梁发现拱肋拼装完成后,在施工荷载和风荷载作用条件叠加情况下,跨中的第2节至第8节间斜腹杆应力较大,他着急了。
    为了确保计算准确无误,项梁自行校核了模型和计算方法,并对斜腹杆应力进行了30多次工况对比分析,请教田唯、游新鹏等技术中心的“行家”帮助指导,对计算方法进行校核。得出拱肋拼装为这些斜腹杆的控制工况,需对应力较大的斜腹杆进行加强的结论后,项梁立即找到项目部,联合向设计提出了对斜腹杆进行加强的建议。经过设计认真复核,这个建议被采纳了。
    “后来从设计方获知,项梁的这个建议也给设计院很大的帮助,自此以后,设计单位对项梁及二航局的技术实力另眼相看了。”曾炜告诉笔者。
    信赖:项目的“定心丸”
    2014年5月以来,项梁专注于沪通大桥HTQ-1标的桥梁施工过程分析,先后完成了北引桥挂篮悬浇方案、112m简支钢桁梁安装施工方案、天生港专用航道桥上部结构安装方案等重大方案的分析,论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出版计算分析报告10多版次,配合项目部完成相关方案评审。
    在施工过程中,他对待每个分析任务都仔细认真、考虑周详,通过过硬的计算分析,得出的结果和监控单位对比吻合,提供的施工参数,也深得参建各方信任。
    对槽形梁安装分析时,项梁发现施工过程中应力过大,容易造成混凝土开裂的问题后,与项目部商量,提出了“对槽形梁结构进行调整,变原设计连续结构为悬挑结构”的建议,经设计院复核,获准实施。
    对重要临时结构如112米简支钢桁梁墩顶临时连接杆和天生港专用航道桥墩旁托架的最不利工况下进行检算时,项梁发现在最不利工况下杆件应力虽满足规范要求,但接近规范允许值,考虑沪通大桥桥位地处大风多发区,提出了对临时杆件进行了局部加强的建议,也顺利被设计采纳。
    沪通大桥HTQ-1标北引桥上层公路梁的方案由挂篮悬浇变更为支架现浇是项目部的头等大事。在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的一年时间里,项目组成员都在为方案变更的问题“烧脑”。这段时间,项梁联合技术服务组同事陈建荣,根据变更要求,不下百次的耐心验算、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在屡试不过、几十次修正方案无法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他开始从设计理念上寻找与设计院的差异,请教铁四院的同学后,找到症结所在——荷载取值系数不同。这一次,他将设计与施工理念、与设计单位的要求相结合,对计算方法进行调整,经多次变更方案分析,与设计院达成一致,拿下了变更,还得到项目部的大拇指肯定。
    在沪通,由项目部提出的其他好点子也不在少数,如112米钢桁梁双悬臂架设时通过调整支点高度降低支架受力、天生港专用航道桥墩旁托架通过跷跷板原理来降低临时杆件受力来拆除的方案等,由于项目部没有计算分析方面的人才,所有“金点子”的计算分析验证工作均由项梁完成,验证可行的,及时给出关键施工参数,提出合理措施建议,为小方案发挥大作用创造条件。
    这样一来,但凡遇到技术上的“急、难、险、重”,项目部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征求下项梁的意见。也因此,在沪通大桥项目技术口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约定:“计算分析找项梁。”这是一种信赖,更是对专业实力的认可。
    在2016年沪通指挥部举办的“沪通长江大桥2016年投资争先劳动竞赛”主题劳动竞赛中,二航局副局长杨志德亲自为项梁颁发了劳动竞赛“先进个人”证书。
    成长:一心只为技术来
    项梁深知科技创新对于企业的重要。2011年上班以来,他亲眼目睹了众多同期入职的技术人员调离或走上领导岗位,但他的内心却十分坚定,目标就是在桥梁技术上有所造诣。
    在沪通的三年,他和其他技术人员一样,深深融入大桥的建设之中,不断获取知识,增长阅历,丰富经验,从对钢桁梁施工技术的一无所知,到熟练掌握钢桁梁桥计算分析技巧和施工监控技能,在技术上实现了质的飞跃,也渐渐成长为项目部离不开的“人物”。
    正是一心为了技术,将“心无旁骛”的专注投入到桥梁技术事业,把科技创新融入沪通大桥,才一次次攻克世界性难题,研究形成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为全世界同类型桥梁的建设提供了参考。就在前不久公布的中国公路建设协会2017年上半年科技创新成果评审结果中,项梁作为主要完成人并独立答辩的《多跨公铁两用三主桁简支钢桁架桥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荣获一等奖。
    在技术中心办公区偶遇项梁,问及在沪通的成长感受。项梁笑着说:“和我本科一级的李有为已由工区总工升为四公司副总工,工程部康学云、李坚、黄勇都调到其他项目当总工了,下一次合作,他们的身份都是业主领导了。而我,哪怕还是原来的样子,只要能干着热爱的技术,就无悔了!”
    项梁接着说:“眼下是沪通大桥拱肋转体施工的关键时期,这是见证着世界首创施工方法的历史时刻,也是对我们完成的方案的最严苛考验,要马上过去!”
    说完,这个刚过而立之年的睿智年轻人,背上标配的双肩背包,行色匆匆地往火车站赶……仿佛正朝着“技术大拿”的目标,大步前行。(罗红梅)
二航网群 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