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心要闻

首页 新闻中心中心要闻

给地下连续墙混凝土浇筑戴上“紧箍咒”

发布时间:2022-11-18阅读次数:

 

给地下连续墙混凝土浇筑戴上“紧箍咒”

随着最后一根水带完成抽水,二航局承建的张靖皋长江大桥项目顺利完成了地下连续墙试验段的全部施工内容,技术中心岩土隧道技术部、盾构隧道工程方案编制部“融合”组建的地连墙工业化建造技术攻关团队队员们也终于将悬着的心放下了。“水带内的水顺利抽出,标志着地下连续墙水带防绕流系统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我们终于给地下连续墙混凝土浇筑戴上‘紧箍咒’了”,岩土隧道技术部主任陈培帅激动的说道。

二航局参建的张靖皋长江大桥是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悬索桥,主跨达2300m,其锚碇地连墙采用箱式刚性接头,施工难度极大。其中,二期槽混凝土绕流可能导致一期钢箱钢筋网片变形、接头箱无法起拔的难题,一直困扰着项目建设团队。混凝土绕流作为地下连续墙混凝土浇筑工序的一项质量通病,也一直困扰着二航局地下工程技术服务团队。混凝土绕流是指水下混凝土通过已成型结构与槽壁土体间的缝隙流入后续待施工槽段内,就好比我们在吃鸳鸯锅时,红汤跑到白汤里了,造成后续接头箱起拔、刷壁、二期钢筋笼安装困难。“水下混凝土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见缝就钻,如果不能将其束缚住,任其‘乱跑’,还会在地下连续墙接头处形成夹泥夹渣薄弱面,给基坑开挖带来渗漏水等安全质量风险”,盾构隧道工程方案编制部经理马超解释道。

为解决这一难题,技术攻关团队联合张靖皋长江大桥项目部,将施工工艺作为切入点,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仍毫无头绪。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陈培帅想到,水本来也是无孔不入,但放入水管后,就能朝着人们想要的地方流,这水管就像“紧箍咒”,把水给牢牢地束缚住了,那我们能不能也给水下混凝土戴上“紧箍咒”呢?这一想法很快就得到了团队成员的认可。通过调研、讨论、咨询,大家认为将消防水带内注入一定量的水,通过注水量、注水压力控制水带膨胀,既能阻挡混凝土朝着后续待施工槽段流动,又能产生一定的变形,适应槽壁形状,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就这样,“地下连续墙水带防绕流系统”的雏形在大家的脑海里形成了。

“该方案虽然原理并不复杂,但想要把理论变成可实践的工艺,过程仍然充满艰辛”,团队成员饶为胜在谈起水带防绕流系统的研发历程时仍心有余悸。“砰。。。。。。”的一声巨响,从试验场地传来,原来是水带顶口密封环箍强度不够,在高水压作用下,顶口密封装置失效。所幸试验前期布置了周密的安全保证措施,整个过程有惊无险。为了解决水带顶口、底口密封难题,研发人员尝试了多种密封结构,在经历多次失败后,终于通过改变环箍数量、增加橡胶衬垫的方式解决这一难题。然而这还只是研发过程的一个缩影而已,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

在钢箱安装过程中,钢箱始终处于泥浆环境,这为水带与钢板间的有效固定带来很大难题,传统胶粘法在高水压下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但使用扎带的话,又会出现扎带阻碍水带自由膨胀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团队成员刘杰买来各种型号的扎带,通过与不同注水压力进行匹配,终于选出与应用项目注水压力相匹配的扎带型号,水带固定的难题也迎刃而解。

在经历一系列的技术攻关后,水带防绕流系统终于在张靖皋长江大桥试验段成功应用,通过现场应用,研发人员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水带充水后,侧向稳定性仍然有待加强;水带重量较大,安装不便等。但第一代产品的顺利落地,极大的鼓舞了研发团队的斗志。“我们有信心不断改进工艺,争取让水带防绕流系统成为地下连续墙施工工艺中的一个标准环节,给地下连续墙混凝土浇筑戴上‘紧箍咒’”,技术中心副总经理杨钊欣慰地说道。 

文字:饶为胜、任梦  

图片:刘杰

二航网群 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