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的灯笼、盛开的粉色鲜花……元宵已过,但广州南沙横沥项目的工人营地里,依然有着浓浓的年味。3月2日上午10:50,在食堂的厨房里,穿着红色T恤、戴着橙色帽子、系着橙色围裙的肖湘林正在用一口大锅炒着榨菜回锅肉,香飘四溢。作为一名女厨师长,工作间隙,她还指导着旁边的另外一名男厨师。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厨房繁重的工作和“舞刀弄枪”的环境并不适合女性工作,尤其是厨师长,统领厨房,责任和要求大着呢,但是,“谁说女子不如男”,肖湘林正以实力演绎着女厨师长的别样风采。
教师转行做厨师
今年53岁的肖湘林是湖南衡阳衡东县人,高中毕业后便在家乡的乡村小学教书,作为家里的老大姐,要帮父母分担家庭的负担,在90年代,1个月30元钱的工资无法支撑家庭的正常开支,所以决定辞去教师这份工作。2002年,她加入南下广东打工热潮,成为了餐饮行业的一份子,开始在深圳的一家家具厂食堂做帮厨,洗碗、洗菜、切菜样样粗活累活都干过。积累了十多年的经验后,2015年,她开始挑大梁,干起了厨师。“我就想挑战下自己,男的可以干的,我也同样可以!”肖湘林说,刚开始时,负责上百号人的饭菜,手不会用巧劲,一天下来,手臂酸胀,一个月后慢慢才适应。
让产业工人点赞的女厨师长
“现在可以充钱吗?”“快过来吧,马上要开饭了!”3月2日上午11点,在厨房把午餐的主要菜品准备好,交代完工作后,肖湘林开始往办公室跑,路上便碰到了询问充饭卡的工人。肖湘林熟练地打开电脑,进入充值系统,为前来充值的工友办理好充值业务。“我们这里11点半开饭,11点开始就很多工友来充饭卡,为了避免麻烦,大家都会一次性充值一个月的。”工作间隙,肖湘林跟记者聊道。
11:30一到,肖湘林又化身打餐员,忙碌在食堂窗口。“我们的早餐有20多个品种,价格在3-7块之间,午餐晚餐都是13元一餐。”肖湘林表示,工人们来自全国各地,准备的菜品也会尽量照顾到更多的人,“工地的人都喜欢吃肉菜,比如红烧肉、扣肉、回锅肉等肥些的,我们准备的菜也会分辣与不辣,比如同时准备红烧鱼和清蒸鱼,这样就可以满足不同人的口味。”半年来,肖湘林通过观察大家的饮食特点、与工人们拉家常,了解了大家的喜爱,她常说“工人吃的好,干活才有力气!”
来自江苏连云港的产业工人陈安奎辗转国内各种建筑工地30余年,而在这里他是工作生活都很开心,尤其是吃饭这一块。“我们在工地干活下班时间不是很固定,有时候我们回来的晚,肖厨师会专门给我们留着饭,有时候也会给我们做面条再加一个大大的荷包蛋,很贴心,也很美味,我给肖厨师点个赞。”陈安奎说。
给工人准备家乡著名菜品“头碗”
去年春节倡导“就地过年”,工人营地不关门、饭堂“不关火”、水电不断档、物业“不断人”。肖湘林也响应号召,留下来为工人们准备丰盛的年夜饭,老家的特色菜“头碗”受到大家一致好评。
据悉,衡东土菜最著名的是衡东头碗,俗称七层楼,又名怀素佛塔,在衡东喜宴上出头碗,即湘腰席八大碗中第一道出场菜。头碗集炖、煮、溜、蒸、炒等多种烹饪方法于一体,这道菜功夫在初加工,要炖猪脚、烫蛋皮、剁碎肉,做成橄榄丸、蛋包丸、滑肉,很能体现席宴档次,也是展示厨师手艺高低的品牌。
“这道菜要准备很长时间,在我们那边,一般喜事才能吃得上,今年大家有缘留在工地过年,想给大家仪式感,所以做了这道比较隆重的菜,寓意很好。”肖湘林说,这是这么多年来,自己在外过的第二个年。以前刚出来工作,就碰上非典,每天带着几层的白色纱布口罩,给工人们煲草药茶水,提高大家免疫力。如今碰上新冠肺炎疫情,大家一起齐心协力,共同抗疫,所以拿出自己的家乡特色菜,让大家一起吃得开心,过个好年。
如今,肖湘林一家三口都在工地的食堂工作,在肖湘林的影响下,技校毕业的儿子也走上了厨师之路。(王千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