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升套架螺栓露丝不足三丝!立即停工整改!”清晨的芜湖江湾置业塔吊安装现场,工人刚上传完螺栓连接照片,手机小程序就弹出显眼的红色预警。10公里外的二航局四公司总部监控室内,生产管理部主管罗领盯着电子屏上闪烁的警报点,按下语音通话键:“李师傅,按系统提示加拧半圈,合格才能继续!”二航局自主研发的“安拆智能导航系统”及时消除了这场安全隐患。
在建筑施工“高空战场”上,塔吊、架桥机这些几十米高的“钢铁巨人”安拆作业,曾让管理者彻夜难眠。“两年前一次塔吊顶升,工人漏拧两颗螺栓,套架都倾斜了3厘米才发现,当时吓得我三天没睡好。”从事9年项目安全总监工作的王瑞回忆起传统作业的惊险仍心有余悸。过去全靠工人经验和责任心,工序跳步、细节疏漏像暗处的“定时炸弹”,往往“问题找上门才知情”。
为给特种设备安拆装上“安全阀”,二航局航科物流公司的数字研发团队扎根项目现场,耗时6个月完成关键技术攻关,为塔机量身打造的“智能大脑”终于上线。
安全管理关键在人。第一道“安全锁”就是要先管好人。二航局航科物流公司系统开发工程师熊良志自信地说,“我敢保证,每一个爬上塔机的工人,都是经过双重认证的专业人员。”系统会建立“人员数字档案”,实时对接权威数据库,自动校验特种作业证书的有效性,从源头杜绝“无证上岗”。工人每日作业前需通过手机端完成“人证合一”验证,确保上场人员与计划完全匹配。
工人手机里的小程序,还是位随叫随到的“智能教练”。在项目现场,工人张师傅正用小程序操作:“你看,塔机安装作业分解为8-13个关键工序,每个步骤附作业要点语音提醒,每完成一个环节,我就拍照上传系统,这就像玩‘施工消消乐’,没完成上一步根本点不开下一步。”
藏在屏幕后的AI算法,才是真正的“火眼金睛”。为让AI看懂工地细节,研发团队收集了5万多张现场照片、300多段作业视频,反复训练上万次。如今它不仅能认出塔吊的每一个部件,连螺栓露出的螺纹长度都能精确到毫米级。“近期塔吊安装中,系统连续3次拦截不合格螺栓连接,避免可能发生的结构安全隐患。”质检员老赵对AI赞不绝口,现在工人上传照片后,AI0.5秒内就能识别螺栓“露丝”数,还能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自动匹配工人上报步骤与实际作业进度,杜绝“偷工减料”。
罗领边演示安拆监控系统边介绍,“现在每天打开看板,全公司多少个正在进行的安拆项目一目了然。”安拆监控看板进度实时同步,管理人员可点击查看任一构建安装参数,如集成倾角传感器、荷载传感器等数据,实时标注异常状态并触发预警。
据熊良志介绍,这颗“智能大脑”已护航270台次特种设备安拆作业,实现AI实时监控取代人工巡检,平均发现隐患响应时间从2小时压缩至5分钟,违规作业发生率“零”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