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过去是欧洲提供大量技术和金融资源帮助亚洲实现现代化,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转变,欧洲要想继续发展的话,就需要来自东方的技术和金融支持。”
11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出席第六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时表示,近5年来中国和中东欧16国之间在各领域合作取得长足进展。
过去5年,中国与中东欧16国制定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期规划》,发表了6份成果文件,在经贸、地方、农业、卫生、旅游等领域搭建起20多个机制化交流平台,提出匈塞铁路、“中欧陆海快线”、“三海港区合作”等多个重大倡议,推出200多项具体举措。
成果清单还显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签署了一批新的合作文件。其中中国与爱沙尼亚、立陶宛、斯洛文尼亚三国签署合作文件,实现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中东欧16国的全覆盖。
至此,中东欧16国达成一致,全部向东看。正如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在峰会开幕致辞时所感慨的,“过去是欧洲提供大量技术和金融资源帮助亚洲实现现代化,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转变,欧洲要想继续发展的话,就需要来自东方的技术和金融支持。”
9月底10月初,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实地走访中东欧五国时,已在多地感受过去5年与中国牵手带给中东欧国家的变化,双边合作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
“可以明显感受到,近5年很多中国企业围绕着国家的倡议在转变,此前来的企业很少很零散,现在却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抱团来中东欧寻找商机。”中国工商银行波兰分行总经理金宁向记者透露,尽管目前尚处试水阶段,未来市场成熟可期。
不过,体量偏小的中东欧毕竟容量有限。使馆和金融界人士建议,中小型企业合作空间更大,民营资本和中小型国企或可试水。
重新认识中东欧
国内大多数人对中东欧国家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实际上,中东欧16国里,有11个国家已经加入欧盟,且其中5个国家为欧元区国家。
这些中东欧国家自2004年开始陆续加入欧盟,其地区总体名义GDP受益欧盟经济带动一度增长迅猛,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达到峰值的16120亿美元,此后数年均未超出该值。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企业与资本似乎忘了这片充满活力的市场。在2010年之前,中国对中东欧16国直接投资存量仅为4.1亿美元,中国与中东欧16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也才323亿美元。
近年来,中东欧突然大热,以上两数值迅速变为17亿美元与600亿美元。除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外,中东欧地区政治稳定、法制健全、经济向好基础却薄弱、传统产业颇强等原因,是吸引中资企业投资的主因。
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过去5年中国企业对16国累计投资从30亿美元增长到90多亿美元。2012-2016年,中国从中东欧国家进口农产品年均增长13.7%。一批基础设施标志性项目建成运营。中欧班列累计开通超过6000列,到达中东欧4个国家、8个城市。5年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新开6条直航航线,到访中东欧的中国游客从28万人次增加到93万人次。
增进了解与共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企业驻捷克高管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今年以来,他接待过的各类国内政府与企业来访团超过300个,几乎每天都在接受众人对捷克政经与市场的问询。捷克、匈牙利、波兰甚至塞尔维亚的街头,都能不时见到华人的面孔,或旅游或经商。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宋黎磊认为,在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和2009年以来欧债危机冲击下,中东欧国家作为欧盟内部的新兴经济体,与老欧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增大了,以匈牙利的东向政策为代表,更多的中东欧国家开始寻找欧盟以外的贸易伙伴。故2011年以来的中国-中东欧“16+1”合作机制被视为双方的“重新发现”。
宋黎磊提示道,事实上,中东欧地区国家众多,语言、文化、民族、宗教和历史发展复杂多样,加上地理位置遥远,国家差异性较大,中国对转型后的中东欧国家并不够了解和熟悉。与此同时,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所取得的成就虽然已使中东欧国家的对华认知发生了较大变化,但部分国家对华仍有疑虑。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是中国和中东欧16国发展双边关系的一种新形式,双方迫切需要在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基础上发展和提升伙伴关系,增进了解与共识。
挖潜合作机制
正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指出的,目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双方贸易额只占中欧贸易总额的11%,投资存量占比仅为2%左右,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以波兰为例,金宁向记者表示,2016年末,中国对欧盟累计投资726.2亿美元,平均每个国家投资26.9亿美元,尽管波兰在欧盟成员国中GDP排名第8位,面积和人口排名第6位,但中国对波兰投资仅为3.7亿美元,占比0.5%。然而同期中国对英国投资176亿美元,对荷兰投资超过200亿美元,即便是对同处于中东欧的捷克,中国的投资累计也已有27亿美元。“波兰方面也在反思为何不能吸引中国资本。”金宁认为,双方关系目前正面临一个窗口期,或会在两年内改变,届时经贸投资会有一次大的爆发。
资本总是最敏感的。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不仅众多中国实体企业涌入中东欧,中国各大银行也开始加快在中东欧的布局,单是在捷克布拉格,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早已经相继落脚。
在“16+1”合作峰会上,李克强宣布,中国-中东欧银行联合体正式成立,国家开发银行将提供20亿等值欧元开发性金融合作贷款;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二期已完成设立,募集资金10亿美元,将主要投向中东欧。“中方愿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与中东欧国家开展力度更大的金融合作,扩大本币互换、本币结算规模,支持中东欧国家各类企业到中国发行熊猫债,支持双方合作项目开展人民币融资业务。”
金融合作成为深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关系的加速器。中国人民银行已与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和塞尔维亚等国中央银行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2012年,中国政府设立了100亿美元的专项优惠贷款及“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用于支持多、双边的经贸合作项目。2016年11月,中国-中东欧金融控股公司成立,这是中国在中东欧地区成立的第一家商业性多边金融机构,其旗下的“中国-中东欧基金”吸引资金规模达100亿欧元,计划撬动项目信贷资金500亿欧元。它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间的经贸合作搭建了金融桥梁。
有了资本的支持,双向投资与产业园区合作无疑将获提升。记者注意到,除了投资建厂,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投向产业园区合作模式,如烟台万华集团在收购匈牙利国内最大的化工企业BorsodChem集团之后,将匈牙利最大的化学品制造产业园——BC工业园也被收至麾下,并改名为中国匈牙利宝思德经贸合作区。该园区已累计完成项目投资15亿欧元,拥有工业用地4.2平方千米,入驻15家企业,具有不同投资主体且已开工建设的企业5家,去年正式获批为国家级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据悉,2013年以来,中国商务部已分别与罗马尼亚、捷克、波兰等国有关部门签署工业园区合作备忘录。
中东欧尽管充满了机会,却并非对所有中资企业都适合。中国驻捷克大使馆政务参赞提醒道,中东欧国家体量偏小,企业也以中小企业为主,并购与投资的金额不会很大。金宁认为,这一区域的投资与并购,或更适合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
发表于《21世纪经济报道》11月30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