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

职工之家

首页 党建工作职工之家

过好“紧日子”,小细节里藏着大账本

发布时间:2025-07-01阅读次数:

清晨七点,上海外环抬升8标施工现场还笼罩在薄雾之中。天刚蒙蒙亮,电工老李就拎着一把铁锤和几颗螺丝钉,脚步轻快地走向角落里堆着的一排旧桌椅。

“这张椅子腿有点松,得紧一紧。”他蹲下来敲打了一下连接处,“这可是从原项目一路跟过来的老伙计了。”

这一幕,是项目日常工作中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场景。但正是在这看似平凡的一举一动中,藏着一种精神——降本增效。该精神正以最朴素的方式在项目落地生根:能修不换、能省则省,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一张桌的跨项目“旅程”

搬迁,往往是工程项目的常态,也是设备、家具更新的常态。但在上海外环抬升8标项目部,搬迁更像是一场“集体迁徙”——所有可用物资都会随队转移,统一清点修复后继续投入使用。

2024年底,随着新项目的开工,原项目40多套服役三年以上的家具,甚至十年之久的“元老级”物件,竟一件不落抵达新家。

“有些桌子太旧了,看着都不像样,不如直接换新的。”新来的实习生小声嘟囔,但物资负责人老宋却认真地说:“咱们干工程的,讲究的是实用。只要还能用,就不能扔。

面对部分桌腿断裂、椅背松动的情况,项目团队没有选择直接采购新品,而是组织物资管理人员集中修复,利用废弃模板、钢筋边角料和回收螺钉,对损坏严重的部件进行加固,对磨损桌面进行打磨刷漆。

“别小看这些修补,光这一批就省了好几万。”老宋说这话时,语气里带着几分自豪。他知道,在这个讲求效率的时代,能守住这份“老派”的坚持,实属不易。

一张桌子能在多个项目之间流转使用,已经成为常态。它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工程的诞生,也成为勤俭节约、物尽其用的生动写照。

两个车跑出四个车的效率

在该项目部,现有公务用车仅2辆,却要承担材料运输、资料送检、对外联络、安全巡查、后勤保障等多项任务,这让负责车辆调度的小吴一度感到压力山大。

“每天早上我都要盯着那张日程表发愁,怎么安排都觉得不够用。”他说。有一次,试验室老陆因临时紧急任务未提前报备,导致原本已经安排好的行程被打乱,耽误了材料送检,差点影响验收进度。

事后,项目管理层意识到:单靠经验调度远远不够,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流程。随后,综合办公室推行“一日计划制”,即每天下午汇总次日各部门用车需求,统一规划时间、路线和人员组合,通过合理拼车、错峰出行,原本需四趟完成的行程,最终合并为两趟完成。

“现在大家都习惯了‘搭顺风车’,一个人去现场,其他人顺路的事儿也一起办了。”一位技术员笑着说。一句朴实的话,道出了高效协同背后的智慧。

数据显示,通过优化用车流程,项目公务用车日均行驶里程下降25%,燃油费用同比减少近万元,真正实现了“两个车跑出四个车的效率”。

从节能降耗里“抠”效益

在工程建设领域,设备能耗往往是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如何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成为项目降本增效的重要抓手。

项目团队通过对各类机械的使用频率、空转时间进行详细测算,改掉了以往“提前开机预热、长时间待机”的习惯,严格按需启动,有效压缩了设备空转时间,节省能源消耗超20%。

“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没必要这么抠。”操作工老张说,“可后来发现,这不仅能省电,还能减少机器损耗和维修次数。”

此外,项目部还在办公区推广使用太阳能灯具;推行无纸化办公,减少打印耗材使用;合理控制空调使用温度,避免能源浪费。更令人欣喜的是,这种节能意识已经从管理层面渗透到一线班组。比如,钢筋加工班提出将短钢筋头分类收集,用于制作小型构件支撑架,既减少了废料处理成本,又提高了材料利用率。

“以前觉得这都是小事,但现在算下来,其实都是成本。”一位年轻技术员说。

节约成文化自觉

“过好紧日子”这句话被张贴在项目宣传栏最醒目的位置,也成为员工口中常念叨的一句话。在项目部,节约意识已渐渐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大家开始主动思考:如何少用一台设备,如何多回收一个零件,如何把废弃模板改造成围挡……

有一次,工人在清理场地时发现,很多废旧电缆线被随意丢弃。于是,有人提议把这些电缆头整理归类,用于临时照明或小型配电箱的接线。这个想法很快被采纳,并形成了“废旧物品回收再利用”的制度。

这个小小的改变,不仅降低了材料成本,也让大家看到了自己行动的力量。“我们只是想不要让这些材料白白浪费。”一位老电工说,“没想到,这一捆捆‘零碎’加起来,竟能省下不少钱。”

一张旧桌椅、一辆老车、一颗螺丝钉……它们或许不起眼,却承载着一种责任、一种智慧、一种传承。它们背后,是项目团队默默付出的身影,是精打细算的智慧,更是企业精细化管理的缩影。

二航网群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