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前,浔江边上,包括大元村在内的村庄都过着平常的生活。如果没有奇迹,村民将继续延续这样平静的生活。庆幸的是,大元村历史不甘平凡,也不愿辜负辛勤的村民,乘着码头建设的东风,大元村开启了新纪元——举村迁移,更名“玫瑰新村”。
新村的“前世”和“今生”差别明显,从狭窄崎岖的山区转移到开阔平整的平地后,村庄道路由九曲十八弯的环村小道变成了现代化井字形的网格马路。村里还配专门的卫生室、宽敞的文娱场所、便捷的快递代收点等等,和县城相比较,就差没有火锅烧烤店了。与除夕夜各家打扫布置好房屋,用来招待长年奔波在外的家人一样,焕然一新的新村似乎也在等待着客人的到来,共同分享喜悦。
新村重整妆容迎新客,工匠挥洒汗水建乡村。今年7月,新村迎来新变化——一群客人乘风而来。几辆汽车随同满载家具的货车一起驶入新村。村民本以为是途径此地的匆匆过客,没想成这几十号人就地住了下来。
这批客人装备齐全,看着很有来头,但这毕竟是客人的东西,跟新村有关系吗?衣服再光鲜亮丽,也穿不到自己身上。村民是最实际的,只有让他们有实际意义上的获得感,赞美声才能口口相传。但在几个月的真诚交往后,客人们被村民慢慢接纳。
但这接纳的过程可不简单,摆在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言上的障碍。
本地村民用广西地区的白话交流,如果沟通对象没有白话基础,则难以实现畅通对话,进而造成言语障碍。但是“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新村很好地展示了“从变局中开新局”的魄力——新村里的小学生充当“小小翻译官”,在双方理解不到位的点上作进一步解释。一老一小,一个原声一个翻译,场面妙趣横生,成功打破日常交流的语言阻隔。
除了拉家常,村民还热情提供地方特产。此时恰逢新村果实成熟季节,龙眼、石榴、香蕉、木瓜等挂满枝头。村民对硕果似乎习以为常,自家食用的不多,更多的是赠送给远道而来的客人,让他们饱食地方特色水果。
新村这次迎来的客人数量不少,停留时间以年为单位。虽是客人,但他们不是那种来到家里尽情享受主人款待,吃完还要拎两包的类型,他们给新村带来生机活力。
最有目共睹的变化在快递代收点。每天各种快递、生鲜产品源源不断转到新村,快递代收点更加忙碌了。货架上各式各样的物品叠了一层又一层。有时候快递实在太多,只能临时占用过道。工作者额头渗着汗水,脸上挂着笑容,轻快的步伐在小店回响,一看到这批新鲜却频繁出现的面孔,立刻转换普通话交流,并拿出对应快递。
客人常来拜访的地方不止快递代收点,新村的菜市场、超市、运动场、小卖部,他们都常来常往。所到之处村民都能感受到客人满满的诚意,因为客人既能带动当地消费也能展示新的生活方式。这里不得不提新村孩童们对这些青年工作者的喜爱。
晚饭之后,一群换上运动装备的青年经过村民家门口,孩子们淘气地跟身边的玩伴交流,具体说了什么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然后几个胆大的孩子一蹦一跳跟在哥哥姐姐身后,跑一段之后又回去了。
客人确实让新村焕发新活力。但是村民多是在晚上接触到他们,那么工作时间在做什么呢?难道是来观光旅游的吗?蛛丝马迹给了村民否定的答案:每日乘坐蒙着厚尘的汽车出入,皮肤黝黑健康,这肯定是干大事去了。
交往过程中,村民也得到了直接的答复,这批客人来自建桥梦之队——中交二航局,目的是要建一座横跨浔江的大桥!不同于村口几米宽的河道小桥,大桥能够给新村当代乃至后代带来巨大的变革和机遇。
村民最直接的感受是增加了就业机会,让门店经营状况更上一层楼。如果从全局眼光来看,这座紧邻赤水港码头和梧州西江机场的大桥建成后,必定能够提升梧州运输效率,助力梧州经济发展,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相信在一代代二航工匠的努力下,一座座桥梁、一条条高速将在中华大地上腾飞,更多“玫瑰新村”能够旧貌换新颜。
文字:柳杨桂
图片:姚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