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夏粮迎丰收,遍地是麦香。庚子年迎来了闰四月,万物生生不息,泽草所生,种之芒种;仲夏时节,种下希望,此时北方麦黄,江南梅熟,夏荫渐长。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魏晋年代陶渊明的笔下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如此描述,对中国人来说,种菜是一种生存需求,也是一种精神情结。或许是疫情之下的冬季太过于漫长,一个菜园子就可保障一家人源源不断的新鲜食材供应。四季蔬菜在帮助中国人民抵御灾荒、战胜饥饿的同时,在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生活习惯等影响下,春种秋收、夏忙冬藏,不遗余力地滋养开发脚下的沃土,就成了中国人鲜明的属性、自然的本能。
项目部食堂后面有一处狭长的空地,一道浅浅的栅栏把食堂背后的沟渠和空地隔开来了,一半在里面一般在外面。原是田间杂草丛生的一处垄头,遗落了几株小麦,不经意间竟这般葱郁茂盛。开春以来,项目部几位勤劳的职工开辟出一处菜地,种上了四季时蔬,辣椒,茄子,小白菜,豆子,还有调味料的葱蒜等。盛夏时节,蔬菜一畦绿意出落大方,在风中摇曳熠熠生辉,栅栏给豆科作物得以自然攀岩的自然屏障,和背后掩映的翠竹相映成趣,成群的鸟儿随着日落时分间歇性的休息,莺歌燕舞围绕着栅栏和时蔬,田野里的麦子,菜花,蝴蝶,小鸟,顿时伴着竹林阴翳,蝉声阵阵,好一派热闹的模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飞鸟相与还,此时的应景让简单的工地生活不至略显苍白。
对于土地,中国人有一种本源上的亲近,一片土地也可以种出家乡味,都说土地代表着一处风土人情,一处地域风格,无独有偶,日本影片《小森林》以慢节奏的生活在一份恬淡里面惬意的“人间烟火”,一种对心灵的洗涤和抚慰,在一山一水之间,一蔬一饭之间,体味人间烟火,直达人心。田野里没有地,便自己动手开垦出一块地,设备部的徐凯,后勤人员等职工去附近的小镇集市采购了一些蔬菜种子,对田垄上的空地进行除草,挖地,播种,施肥,浇水,种上了韭菜,茄子和辣椒等蔬菜,小小的菜园子凝结了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汗水,承载着建设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什么比自己亲手栽种,采摘,洗切炒更加美味,单是这个用心经营的过程就是一份怡然自得的享受。正如中国人在安定下来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整理庭院,种上四季时蔬。生活,一个菜园子便满足了所有想象。所谓“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小小的菜园子满足项目部职工日常的生活需要,也为项目部增添了一处绿意盎然的生机,是一种为人处世哲学,也是一份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用心经营的东西,生活会回馈你,这个烈日炎炎的盛夏,那些向阳生长的力量是大自然最好的馈赠。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在工地板房里面也经久不衰,烟熏的腊肉,风干的小鱼,腌制的萝卜......带着五湖四海地域标签式的组成了一段风味人间,配上小菜园采摘的辣椒和葱蒜,在煎煮烹炒中成了工程人茶余饭后的味蕾享受。张志辉是项目部老工长,喜欢在泡菜坛子里浸上萝卜、豇豆,还有蒜,配上虾米酱,烧的一手好菜,邀请好友小聚。这时候他们一个个身怀绝艺,包饺子,煮面条,下汤圆不在话下,简单的日子也过的风味人间,或许是常年在外的项目生活,让他们培养了一种三五好友相聚的生活习惯,带上老芜湖人爱的的臭干子,就着江鲜,便是一道工地的风味人间。
杨爽是现场副工段长,下班回来晚,赶不上饭点的时候几个人在谈海涛的小屋里凑一桌煮上热腾腾的火锅,技术员们和老工长这样一老一少的搭档,一群在外漂泊的工程人惺惺相惜,互相取暖,这是一个幸福的小菜园,串起了友谊的桥梁,给饥肠辘辘的人带来食物的温暖。走到哪,开到哪,种菜种到哪,这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代表着建设者坚韧不拔,积极乐观,互帮互助的处世态度。
入夏以来,天气炎热,下班回来煮点面条,撒上葱花,便是一道可口的晚餐,买了把小葱,把葱尾留下来,借了保洁阿姨唐银平夫妇家的小锄头,日落时分种在食堂背后的空地上种下小葱。“我家就有小葱,你随便摘”,唐银平夫妇在煮一锅热气腾腾的水饺,热情地招呼我过来尝一尝,李保贞和唐银平夫妇是项目部的保洁员,唐银平烧的一手好菜,一个在包饺子,一个在煮水饺,一副和谐的画面,李保贞爱好钓鱼,下班后骑着小车去项目部附近垂钓,回来唐银平油炸小黄鱼,引来项目部职工的围观和座谈,煮的青菜瘦肉粥清香四溢,给平淡的日子增添了一丝恬淡和温暖。
一抔黄土,几粒种子,些许清水和肥料,就可以收获瓜果蔬菜,种菜不仅是生存需求,也是一种精神情节,不仅仅是柴米油盐的生存需要,更是一种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一份农耕文化的处世哲学。一些泥土,一块瓜田,春种秋收,周而复始,辛勤的劳动献给大地,也会回馈你。很多年前,《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面记录了石光荣龙马倥偬了一辈子,把妻子储琴的花园小院子打造成了充满生活气息的菜园子,这个曾经在战场上指点江山的意气风发的军人,他把革命的激情融进了和平时代的建设中,融进了与军装一样绿得耀眼的一洼菜地中,菜地丰收了,拿着蔬菜赠送给熟人,创造了一份如蘑菇囤一般纯朴的生活。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年四季里生命和速度也应该有个比例,长期处于快节奏之中,灵魂容易疲惫,勤劳的人们一道道添砖加瓦建造属于自己的新世界。四月项目部门口建设者们种下樱花树,代表了美好的寓意,为大桥建设增添了一抹绿意,正如建起一座桥,留下一片绿,田埂上一畦菜地也为项目部立新颜,展形象,代表了建设者辛勤耕耘代表了对生活的向往,对丰收的希望,也点缀着平淡的生活。
从情操的陶冶,到精神的追求,种菜被古人赋予了无尽的想象。“耕”被摆到了和“读”一样高的位置,是文化人毕生追求的理想之一。事稼穑、丰五谷,就能养家糊口;知诗书、达礼义,方可修身养性。这种田园牧歌式的文化基因,浸满了对土地的热爱、对自然的向往,甚至成了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一直延续至今。中华文明数千年与土地结下的深厚情感。炎帝号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理念广播人心,体现哲学智慧,团结,自强不息,尊老爱幼,吃苦耐劳,勤劳勇敢勤俭节约。
如今田野的微风轻轻吹拂垄头的小麦,风吹麦浪,欧阳修在《小满》中写道,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这份向阳生长的力量,种下的是一份生活也是一种希望,四季的瓜果,时蔬端上来是一年四季的味道,最爱小满,中国人的智慧生存之处,不求过满,只求心安。
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