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退之在文章中说道:“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诚然,其诸多鸣声,是为了表达“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而我今天所要说的,只单单一个秋字。
谈及秋,不由得让人想起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句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在秋天,万物把它们全部的力量和所有养分汇聚到果实中来。人们把果实收走,囤着满满的粮食,按道理应该是丰收的喜悦,又怎的生出一个悲字,又怎的变得寂寥呢?
而这种寂寥只因为一个“感”字。人们总把春作为生命的开始,所以有春种一说,又把秋作为生命的结束,所以有秋收一说。从春天的默默耕耘,到夏天的热烈勃发,再到秋天的辛勤收割。秋天,虽说是收获的季节,但也是万物凋零的季节。而人们也在这个时节进行思考,这一年的辛勤劳作,这一年的披星戴月,这一年的花开花落,都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陈杂于心。而那些文人、诗人更是如此,他们志向远大,希望为国为民做些事情,但却总因志大才疏,或是这样那样的境遇,而不得尽其才。看着这苍茫的大地,一种寂寥,一种悲凉油然而生,而这岂不为又是一种情理之中?
而草木总是无情的,四季的更替更是自然之理,那么寂寥和悲的只有人心罢了。而寂寥和悲未尝不是一种美,一个“胜”字说明刘禹锡自然是爱秋的,因为它能引发无限的遐想,无限的感慨,带来无限的思索,它是一种哲思之美。毛泽东的诗句里也有秋,“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它是一种激流勇进之美。
故而,之于秋,它自有它的悲和寂寥,不管这种触感是由万物而传之于心,还是由心赋予草木,重要的是它能使我们哲思,使我们由一种悲凉迈入指点江山的自信与从容。正像那一朵凌霜的菊花,不孤不傲、不愁不攀、淡然清寒。
两洪桥:裴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