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母亲
娘:
“我们一切都好!”这句话,我们彼此念叨了千万遍。
转眼间,我又离家4个多月了。自从我和弟弟参加工作后,您大概习惯了这种“相见时难”和“聚少离多”。上次回家,您的头发白了很多,这其中,大半是因为牵挂。
上次回家,我把您最爱的外孙女——我的女儿接到塞尔维亚,陪我们一起建大桥。从不会说甜言蜜语的您,却一遍一遍地对孩子说,姥姥好想你啊。我亲爱的娘,请您原谅我,在您一把屎一把尿带了八个月之后,我又残酷地把她从您身边拉走。
与女儿万里相隔八个月,痛彻心扉。我体会到了杨绛先生在《我们仨》里的一句话,“从此以后,没有生离,只有死别”。可是,娘,您的身体日益变老,您的心情倍加煎熬,却鼓励我们把孩子带在身边,定心、全心地工作。
“养儿方知父母恩”,与孩子密切相处的这四个月里,您对我们姐弟的言传身教,在我的脑海中一遍又一遍的浮现。我迫不及待地想与您再梳理一番,传承给您的外孙女。
您用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我们,向我们诠释“何为母爱”。前些日子,我在《我与地坛》里读到,因意外瘫痪、意志消沉的史铁生经常在地坛公园一坐就是大半天,母亲担心他,在园子里到处找他,却又怕被他发现母亲在担心他,母亲便只好远远的看到他好,就默默的回家去。我的心不禁为之一颤,普遍又珍贵的的天下慈母心呐,您担心我们在陌生国度的安危,担心我们的身体是否有恙,担心我们的工作是否顺心,担心我们是否吃饱穿暖……万千忧心,最后却只成为电话里的“家里一切都好,你们安心工作。”
“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已经融入到您的血液,您和父亲在耳顺之年仍不停劳作。您总说,人活着就是要发挥作用,闲下来反而不习惯。90年代初开始,您在矿区开了15年饭店,那时候,不会骑自己行车的您,全靠手提肩挑步行到集市和批发市场去进货,烟、酒、菜、肉,您精心挑选,再一步一步搬回家。为了买到最新鲜的果蔬,您经常是清早出发,随手带个馒头,可是吃饭很慢的您,经常走20分钟还吃不完,馒头很快就凉掉了。从中午到晚上马不停蹄,经常顾不上吃饭,长期的不规律饮食,您得了阑尾炎,人民医院的大舅亲自给您做了手术,大舅心疼您这个妹妹,想让您多休息一段时间,您却休息了不到十天又投入繁忙的经营中。您说,“得对得起老客户的长期支持,再说,还有一大家人要养活呢,光靠爸爸上班可不行。”
我结婚那天,您叮嘱我,一定要勇敢、坚强,一直往前看,生活没有任何迈不过去的坎。是的,在您的教导下,我乐观、坚强,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发现美,在逆境中寻求希望,在悲态中寻求快乐。这些年,再苦再难,您没在我们面前流过一滴泪,甚至从没在我们面前叹息一声。
您总说,“活到老学到老”,通话中,经常听到您兴奋地说,学到了新的做菜技巧,学到了什么生活妙招,学到了什么养生之道……六旬的人了,每天都愿意接触新鲜事物,葆有对生活的热爱。
每当我抱怨生活和工作的不顺心,您总是说,精进自己的工作,过好自己的日子,不攀不比,老天自有最好的安排。在您的谆谆教导下,我开始“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尽全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又不特意看重结果。
您常说,幸福都是自己努力来的。那时候大家都穷,您和爸爸从老人那里没有继承半分钱,你和爸爸齐心协力、努力奋斗,供我们姐弟三人上了大学。您总说,“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多想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您教我们“谦让他人,吃亏是福”,您总说,人一定要有善心,好人有好报,您总把好运气归于平日积德行善。
去年,“新华社官网”和“CCTV4”报道了我,报道了我们的项目,您逢人便说,某某天,女儿上报纸啦,某某天,女儿又上电视啦!我们的任何成绩,都能点燃您心中的荣耀。
关于您的点点滴滴,您讲起来总是风轻云淡。可您给咱们营造的家风,却厚重悠远,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天下都“家和万事兴”,祖国必可“腾飞世界”。
多想牵着您的手,慢慢陪你变老,可惜责任在身,使命在肩。亲爱的母亲,待大桥通车之日,我定好好陪陪您。
您的女儿:李杰
201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