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综合新闻

首页 新闻资讯综合新闻

沪通印象——汪学明

发布时间:2017-12-26阅读次数:

 

        2017年11月28日,检测中心技术交流会暨沪通大桥观摩会在沪通大桥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

        按照活动的日程安排,先进行现场观摩,然后开展技术交流活动。

        我之前对于沪通的了解,只是零零散散的片段,这次沪通之行终于有了近距离的接触。

        双脚踏进沪通大桥工地的那一刻,我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住了,沪通的桥果真不同凡响,无论是桥墩还是承台,各个都是巨无霸,它们体型庞大,色泽统一,线型优美,让人耳目一新。一排排桥墩高耸林立,像一条巨龙横卧在长江之上,雄伟壮观、气势恢宏。远处的天生港航道桥,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伸向远方。

        我们坐在观光车上,一路缓慢前行,沿途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标识标牌规范统一,材料堆放整齐有序,道路宽敞整洁,桥墩下绿草茵茵,江面上波光粼粼。整个大桥工地和大自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这体现了沪通桥现代化的管理水平。

        随着电梯缓缓上升,一会儿功夫,我们来到了大桥桥面。一眼望去,整个桥面整洁美观,桥面板的搭接钢筋,像一把把梳子的纹理,错落有致,井然有序,良好的制作工艺和施工管理水平得以体现。

        在航道桥施工现场,负责人向我们讲述了钢拱桥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通过他的讲述,我们了解到其中的困难和艰辛。桥面的钢梁,靠一个个螺栓连接在一起,大量的杆件和螺栓孔必须加工制作精良,螺栓孔容许误差只有0.1毫米,这对于建设者来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通过科技攻关,他们在钢梁智能化施工中,运用了BIM技术,通过焊缝质量管理系统、数字化预拼装系统、螺栓连接施工系统,成功的解决了这个难题,保证了钢梁的施工精度,提高了功效。

        他们介绍的一个细节让我感触颇深,在测量钢拱桥合拢口长度的时候,大桥的测量人员在钢梁上狭小的空间里,克服了种种困难,经历了无数次的精心量测,才最终得到了准确的数据,保证了大桥的准确合拢。我们的测量工作正如钢梁上那一颗颗普通的螺丝钉,虽然朴实无华,但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进入桥梁展览馆,在讲解员的悉心讲解下,我通过各种模型、图片以及沪通宣传片,对沪通大桥有了宏观上的认识,了解到沪通大桥的建设历程,对于大桥所采用的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理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沪通的理念是“高、大、新”,其中的“新”最令我印象深刻,它指的是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等的创新运用。

        沪通的创新精神是值得学习的,按照原先的计划,水中墩是采用栈桥和钢围堰施工的,这需要耗费大量的钢材,而且进度缓慢,制约了工期。后来通过实地调研,他们决定采用水中吹填,将水上施工变为陆地施工,既节约了成本,又保证了质量,工期也大大提前,这一举措成为沪通大桥成功的点睛之笔。

        沪通有还有一种务实精神,为了办理水上施工相关手续,他们不辞辛苦,来回奔波不下上百次,可以说是踏破铁鞋、磨破嘴皮,才换来了最终的方案优化成功。

        沪通的管理有着独到之处,无论是大局的把控,还是细节上的处理,他们都显得游刃有余。比如现场规划、质量控制、安全管理、文明施工、人才培养、文化宣传、品牌效应、人文关怀等等。无论是在施工现场,还是在生活驻地,都能让人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沪通气息。领导运筹帷幄的气势、职工斗志昂扬的风貌,无不彰显着与众不同的风范,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这个超级工程勾勒蓝图、精雕细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我觉得沪通人这种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任劳任怨的务实作风、精益求精的探索思维,制度严谨的规范管理、海纳百川的包容态度,都是值得我们的学习的榜样。沪通是一面镜子,我们要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迎头赶上;沪通是一面旗帜,我们要沿着它指明的方向,努力前行。

 

检测中心  汪学明

 

二航网群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