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有个水库,取名同乐坪。无论是游走天涯,还是飞黄腾达的家乡人,这都是令人魂牵梦绕的非著名景区。水库是在毛主席时代修建的,靠的是我外公那辈人,年轻时一担一担肩扛出来的。直到现在,老百姓还在受益!
我家就在水库边,出门便能望见这面“青铜镜”。水库周边,是几口小鱼塘,一涨洪水,便会汪洋一片,水库和鱼塘也就连成了一片。
这时,鱼儿不再有塘的界限,任意在水中漫游。当中毫无方向感的,会顺着水势溜进附近的中学教室里。
当然,那是涨洪水的情景了。1998年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如今,要说起老家的变化,当属有个广东的老板,投资建了个旅游度假村。以及村里接二连三的盖房潮,人居环境有了不小的改观。但在我心里,家乡的内在,其他并没有太多变化。
金秋时节,东北唯一的亲人回家探亲。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垂钓,这不,大老远回来还带着他的宝贝钓具,早就听闻他的钓技南北通吃,终于有机会得以验证。
闲聊时,也多次问起老家哪里有塘口,哪里适合下钩子。我告诉他,水库边就有一口塘子,那是父亲承包的一口小鱼塘。父亲花了不到100元一年的塘租, 投了30尾草鱼苗进去。
午饭刚过,他就按捺不住了。顾不得午休,丢下筷子就往塘边奔去。
我们午睡到黄昏时分,醒来想着探探钓鱼的情况时,发现塘边生长着一大片狼尾草的。秋分过后,湖南的天微冷,风吹得草浪翻滚。
人迎风而立,有种电影《八月迷情》中小男孩站在麦浪中感受音乐旋律的恍惚感。
与男人们专注于钓鱼不同,女人们换了个视角,发现这一片水畔风光美极了,是个不错的拍摄地,满心惊喜地各种自拍起来。
原本计划假期拍摄田间即将收割的水稻,那对南方孩子来说,是一种独特的记忆。但时间早已经开始,我们晚了一步。农人们早已不再耕种晚稻,放眼望去,田野里已是收割完一季稻的稻田景象。人们这时忙碌的是晒谷子。
小孩们则寻到了乡间的游乐场所。他们不再绕着晒谷坪跑来跑去,三五个人成群,钻进狼尾草地里,欢快地炫舞。
他们也费劲拔出狼尾草,插在耳朵上当翎羽,舞在手中当剑戟。
拜这片草地所赐,小孩们不再反感拍摄,显出顽皮的天性来。
发觉镜头中的自己好看后,几个小姑娘开始商量,第二天要穿上最美的裙子,迎接第二日黄昏的拍摄。
第二日,起风了,夕阳很快落山。小姑娘没有爽约,靓丽出镜,在整片草丛中,闪着属于自己的光芒。
这份门前的美,是故乡的土地与亲人所赐。对此,山里的孩子深深领略在心。
刘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