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综合新闻

首页 新闻资讯综合新闻

乡音未改——黄舒文

发布时间:2017-04-05阅读次数:

       初入固安,和新结识的朋友聊天,没说几句,朋友忽然停下问我:
       “你是湖南人吧”?
       闻听此言,大为诧异,土生土长的江淮人家,怎地就摇身一变,生在了楚湘之地。
       朋友看我惊异的表情,方才道:
       “听你的口音,带着湖南的腔调,方才冒昧”。
       “哦,我在长沙读了四年大学,入乡随俗嘛,免不了的”。

       这不是第一次听人说起我口音不正了,也有朋友比较直接,安徽人就安徽人,操着湖南腔,算个什么话,你这叫崇洋媚外。话已至此,我便说,楚湘腔调也罢,皖地方言也罢,都是生养过的地方,留给我的一些赏赐,一份念想了。也只得心虚地一句话揭过了。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区域性明显,五湖四海,南腔北调,吴、湘、赣、客、粤、闽以及北方方言,口音各有不同。不同的口音也就给不同出处的人打上了不同的标签,也就赋予说话人一个不同的辨识点。比如:
       “那个谁谁谁你还记得吗”?
       你就很模糊了,“哪个谁”?
       人再一说:“就是那个东北腔,大高个儿”。
       “哦,你说那个东北腔啊,当然记得了”,说起口音特点,瞬间你就清晰了。

       我一同学,正宗的福建人,你问他哪里人,张口就是“胡(福)建人”,多余话不用说了,绝对的一脉相传,满口闽南话。我们好玩游戏,每每战至激烈处,他喊:
       “兄弟们,快来打臀(团)战”。
       一句话就把我们呛得满屏幕的唾沫星子,还打什么团战,直接鼠标都不知道笑着甩哪去了。集体想对策让他学学正宗的普通话,他倒好,满不在乎地表示:
       “不懂哦,我迟早要肥(回)胡(福)建的,学什么普吞(通)话”。
       是啊,生他养他的是福建,从第一次开口就是闽南话,对于家乡的依恋是融进骨血的,又有什么道理让他抛弃血浓于水的东西。
       至此不难明白,口音不仅仅是贴在琳琅满目的一个个人类身上的标签了,还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感情的寄托。如此,方会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经典桥段。不是说老乡之间先前就都熟识,彼此认可的仍是那一腔不变的语调,一缕挂在嘴边的乡思。



       九个月前,长沙一别,以为这一走便是再难回去了,算是割断了一份回忆,没成想,后知后觉中,竟是把楚湘文化带回来一部分,这可大大的出乎了我的意料,也悄悄地带来了一份惊喜,颇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既视感。
       偷渡而来的湘调子,作为寄宿湖南四年的念想,也算能解释得通我的长沙普通话是有来历的,不是坑蒙拐骗,巧取豪夺。而且生我养我的安庆方言,我也能信手拈来,怎能算是数典忘祖呢。
       一直以来,我是视长沙为我的第二故乡的,毕竟承载了我一段难忘的年华。表面口音不正,实则乡音未改,两个故乡又有何不妥呢。若是雁过无痕,人过无声,才是真的让人心寒吧。
       日后,谈及口音,我也能自在地说了:
       “没错,我就是那个操着湘地腔调的安徽人”。

二航网群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