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前辈说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有个老木匠准备辞职,他告诉自己的老板,说想要离开这个钱少,事多,离家远的建筑行业,要回家好好陪陪妻儿,享受天伦之乐,老板舍不得他走,问他是否能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虽回家心切但碍于面子说可以。但是后来工友都看得出,他的心早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精料,出的却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在他手上:“这是你的房子,”他说,“我送给你的礼物”。老木匠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满脸通红。他兢兢业业,独具匠心的建筑生涯里最后一份劳动成果竟是给自己建造一栋粗制滥造的房子?比起这份惊喜,可能更让人难过的是他枉费了老板对他工作的高度肯定以及这最后一份丝毫不绵薄的恩情。故事真实与否先不做考究,但愿看完此篇故事的你,不要即刻便抱怨我们没有一个慷慨的大Boss,而是静下心来多回想当时初入职场的自己,找一找曾经那个斗志昂扬,纯净务实,埋头苦干的自己。切莫忽视此类消极的工作态度,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倾毁所有,令人惋惜。
其实我觉得每一栋建筑,每一座桥梁,每一条铁路,每一项工程都有建筑人留下的故事,有喜悦的,伤感的,也有寂寞的,还有难忘的,想必最多的应该是离别的。我主观认为,能在工地上坚持下来的人,一般毅力都高于常人,因为首先你得忍受枯燥的工地生活(桥梁,铁路大多建在离城区较远的农村,所以业余生活都相对单一无趣),其次你得保证你的另一半必须充分包容,理解你工作的性质忍受两地分居的孤独,然后你得习惯工地终年无休的劳苦,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你不能时刻陪伴在家人左右,分担照顾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是单纯一个原因,我不会笃定的说,建筑人的毅力高于常人,正是因为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牵动着无数个体,很多家庭,我才会如此笃定建筑人所做的牺牲。
故事中的老木匠从青年到中年把最美好的阶段奉献给了工地,毋庸置疑他所付出的一切牺牲,到了告老还乡之际却因为自己的疏忽犯了不容小觑的错误,得不偿失,愿我们每一个人都珍惜自己所走建筑路。若干年后,你极有可能走在你修筑的路上,行在你曾经建造的桥上,你的价值无形之间便刻在混泥土浇筑的砖瓦里,水泥里以及荣誉的勋章里,这不仅仅再作为里程桩号屹立在那儿,而是将以一种社会高度呈现给我们的后代,我想那便将是日后你引以为傲的姿态。所以切莫低估了此刻你所做的牺牲,掌舵好人生的每一个节点,做到从一而终,善始善终,以一首莱蒙托夫的诗作为结点,“一只船孤独的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寻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