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综合新闻

首页 新闻资讯综合新闻

沪通的脾气——王力

发布时间:2015-09-09阅读次数:
执着:在你周围,跋涉了20
 
在人们望眼欲穿的地方
我们待上三五年
这儿,就架起了一座桥
天堑,从此变成通途
“桥,留给别人走吧”
我们要奔赴下一个望眼欲穿处
 
1995年10月,秋风萧瑟
在芦苇丛生的靖江江边
我们,披荆斩棘,4年苦战
长江上,多了一道风景——
江阴大桥,1385米的跨度
把中国第一,雕琢在长江中间
从此,风萧萧兮
江水不再望而生寒
 
2003年6月,夏日如火
在激情燃烧的苏通工地
我们,用了5个春秋
把300多米高的“巨人”
矗立在了烟波浩渺的长江天堑
从此
中国桥梁又有了新的高度
 
都说“十年磨一剑”
2014年3月,这是一个春天
在江阴和苏通大桥的中间
90多公里的路程
我们来回跋涉了20年
如今,驻足在天生港畔
沪通大桥的高、大、新
始终是我们的热恋
拿什么送给你啊?
就用心浇筑成一块块的绿牌
捧到我热恋的人面前
 
学习:探索的道路还很远、很远
 
如今
这个团队的领导已经不再年轻
经理、书记已到了60岁的年龄
经理杨志德,把经验传给弟子
把荣誉挂在墙上
把权利交给组织
“杨局,您不是退休吧?”
很多人疑惑了
 
“不,我还是个小学生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我将腾出更多的时间
学习标准,制定规范!”
 
“杨局长当了学生,也不怕人笑话!”
 杨志德反驳说:
“不懂标准,才让人笑话!”
多少次,他翻着书,
在办公室挑灯细看
等听到夜班工人的脚步声
蓦然回头
时钟已经指向一两点
 
他常常强调:
“活着,就不能给单位丢脸
考试,就要摘得桂冠
干活,就要有板有眼
就是下班后亮亮嗓子,
我们也要字正腔圆!”
 
终于
员工也消化了标准化的条条款款
在施工中,我们勇夺第一
把理论转化为实践
困难和挫折总会和成功相伴
即便匍匐,也要向前、向前
现在,我们仍是小学生
探索的道路还很远、很远
 
激情:激情有效传递到每个人
 
“你看,我一身的轻捷!”
杨志德每天到工地走一圈
工地,就成了不夜城
原来,他啊
只保留了一腔的激情
走到哪儿,就把哪儿点燃
 
“做项目最怕的不是战略问题
也不是决策的问题
最怕的是员工缺乏激情精神。”
项目书记张帆,可是吹风的鼓手
即便是丧气的灰烬
他也能吹成熊熊的火焰
 
“不是第一,就是最后
没有荣誉,就是耻辱”
两个标段的竞争
就是持续改进,不断超越,永无止境
稍一放松,就会远远地落在后头
 
众人拾柴火焰高
靠着这股子激情
工地上没有了阴与晴
没有了寒与暑
也没有了昼与夜
只有了竞技的一小时、一分钟
 
虽然,经理、书记已到了60的年龄
我们这个团队依然充满激情
因为,我们一生只为建桥来
把亲情的时间
把友情的时间
把休息的时间
全部的,全部的
都倾注到了桥上面
时间加起来
我们可以茁壮成长100年
 
  
效益:从管理中来
 
项目接到的时候
全公司一片欢腾
杨志德却面带愁容:
总计九十多万方混凝土
按照投标价
每方亏损将近一百五
只此一项,一亿多元的损失哪里补?
这么大的亏空,靠节省
已经行不通
他挖空心思,认真揣度
 
工人的待遇不能省
他们的工资不能减、只能增
有尊严的活着
是每个人的心声
王梅是河南的学徒工
年后,跟着丈夫来到沪通
没有想到的是
三八节到了,项目部召开了座谈会
请她发言时,她还有点吞吞吐吐:
俺在家,从没享受过这样的尊重!
 
施工材料更不能省
偷工减料,罪孽深重
如今,施工负责人的名字
也将被刻在大桥的桥头
从此,个人的荣辱
就与大桥休戚与共
 
进场时,工区转运来一批旧模板
大家看后,都禁不住地脸红
杨志德站在模板旁,现场批斗:
沪通容不下斑斑的铁锈
这批模板,快快运走
不经过检验,材料不允许进入沪通。
 
这么高的标准,工程岂不又增加投入?
望着苍茫的江水,大家一脸的迷茫
其实,杨志德已经成竹在胸
他告诉大家:
提高功效,才是盈利的法宝
四年的工期,三年半完成
亏损的帽子,就会远远甩在身后
一次就做好,质量是保障
生产了不合格的产品
返工,永远是致命的伤痛
 
为了提高功效
并且一次就能做好
我们扎根现场,创新在心中激荡
看到了吹填船
开启了筑岛的畅想
借鉴搅拌站储料斗的原理
设计了码头的储料仓
钢筋笼的内支撑
如今,循环使用,
做成可以安拆的式样
 
以往,承台墩身接缝处
烂根是混凝土的硬伤
我们反复试验
通过浇筑混凝土找平层
实现了墩台的“无缝对接”
墩台的“脸”,从此细腻润滑
 
管理的学问,无穷无涯
激情,催生创新的成果迸发
效益从哪里来
创新是最大的赢家
金点子、土办法、铁路“四化”
给原本亏损的项目
带来了信心,从此
我们背负着一块块“绿牌”
争科技领先,创管理一流
让深耕的土地上,开满春华
 
扎实:根要扎在工地
 
树梢长多高
树根就能扎多深
树枝伸多远
树根会蔓延的更远、更远
 
桩基,就是树根
墩身,就是树身
“你看吧,5号墩身高度50米
桩基就要扎根100米”
 
员工,常常把自己比作根基
寒来暑往,餐风露宿
把岗位扎根在工地
如今,我们练就了一身的勇毅
 
唐启是杨志德的徒弟
今年4月,获得了火车头奖章
他接过团队的大旗
像火车头,带着长长的编组
沿着标准化的轨迹驰骋
 
蔡少云是测量部长
今年4月,获得了南通市五一劳动奖章
测量是施工的眼睛
蔡少云的眼里,只有一串串的数字
它精准的,容不下半粒尘埃
 
机电是工地的动力
饶曦就是动力的操纵者
今年7月,他获得了指挥部劳动竞赛先进个人
在他的耳朵里
听惯了机器有节凑的轰鸣
安静,并非是他安心的环境
 
崔锡根,这位近40年的起重工
吊装时,他伸出的大拇指
不单是指挥的信号
更是对千钧力量的点赞
也是对工地人坚毅的赞歌
 
为什么大桥将屹立百年
因为,大桥融入了人的灵魂
建设者站实了岗
才有了大桥稳健的根基
 
奉献:把智慧和力量洒在桥墩上
 
 冬天,天还没有亮
班长李宗水,已经站在了院子中央
他的周围,人越聚越多
工人们个个摩肩擦掌
呵出的气体,凝结成霜
暖暖身子,他们就要奔赴现场
 
晚上回来的时候,已经漫天星光
我们斜披着衣裳,踉踉跄跄
把智慧和力量,毫无保留的
洒在了桥墩上
桥墩得到了呵护,得到了滋养
从此,桥梁再不怕滔滔江水
再不怕狂风巨浪
 
夏天,工地翻腾着滚滚热浪
工人们早上出门的时候
穿戴的,还有模有样
到了工地,身躯就成了钢筋
臂膀就如抹了油的模板
在阳光下漆黑闪亮
我们和着混凝土
一头钻近墩身炽热的胸膛
 
晚上回来的时候
衣服已经湿透
脸上满是泥浆
“嘿,怎么变成了这般模样?”
工友相见一笑
只有漏出的牙齿
还是一样的晶亮
 
 工人们的早餐马马虎虎
怀里揣一份干粮
上班的路上就能吃个精光
中餐,一定有充足的营养
有时候,风砂加点佐料
有时候,雨水给点滋养
幕天席地,自然是最美的歆享
晚上,可不能将就
疲惫中,喝一杯烈酒
胸膛,又燃起了豪情万丈
 
共赢:授人以渔
 
刚来沪通的时候
李宗水踌躇满志
过后,却打了退堂鼓——
标准太严,要求太高
几次,被罚了款
 
“我这民间武装,适合游击战
世界一流,离我太远。”
他找到杨局长,不好意思的躲躲闪闪
杨局长义正辞严:
“工程给你的时候
你有很大的盈利空间
你不要东跑西串
定下心来,我保证你能赚钱!”
 
自此,李宗水思想转变
不再“摊大饼”
他推掉了其他工程,专注一念
在沪通一个地方
承揽了水上好几个墩身的施工
一个比一个做的标准,做的规范
如今,多数成为全桥的样板
    曾经三次,拿到了项目部的奖励
    终于把乾坤扭转
 
  很多人来沪通学习参观
  见了李宗水,都一脸愕然:
  “这位三流的小老板
  三日不见,让人刮目相看
  请晒晒你成功的经验?”
 
  李宗水整整衣衫,不再躲躲闪闪:
  “地上有九只兔子
  你都想抓到,根本不可能实现
  到头来,鸡飞蛋打,成了笑谈
  从前,工地四处起火,处处冒烟
  我奔走各地,成了救火队员
  三个工地赚的钱
  不够一个工地的亏欠
  集中精力才能打歼灭战。”
 
温暖:项目就是家园
 
男人是家的脊梁
自从他们扎根在工地
家,这温馨的花园
便在项目上美丽绽放
每逢节假日
探亲的孩子
把项目部打扮的笑声朗朗
 
人间重晩晴
15年了,张帆把母亲带在身边
虽然,经历了工地间的多次辗转
在妻子的照料下
在亲情的滋养下
如今,母亲却愈加康健
有家人的支持
工作中的张帆,时刻激情满满
 
每逢夕阳染红了江面
张帆常牵着母亲的手
漫步在江边
这是一副孝子图啊
让来往的建桥人啧啧称赞
常听说:工地上的人,忠孝不能两全——
忠于工程,就当不了孝子
张帆却书写着否定的答案
 
人们常把工地比作战场
认为这里只有灰尘、噪音、钢铁、混凝土
和男儿漆黑的脸膛
如今,这儿也是文明的家园
看吧,在吹填的人工岛上
就有宽阔的马路、有成片的绿草
有清洁工、有烟灰缸、有垃圾箱
有鲜艳的旗帜、有游览车
还有英姿飒爽的女将
 
工地上,活跃着20多对夫妻档
她们,是家里温暖的“食堂”
是项目部文明的“厅堂”
也是岗位上的巾帼英雄
工地外,牵动着无数关注的目光
远远地注视着
她们的父亲、他们的丈夫、她们的儿郎
是她们,把枯燥的工地
写满“温情二航”
 
       
二航网群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