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又是一年端午节了。
每每此时,又勾起了我许多童年关于粽子的记忆。
端午节来临的时候,一些传统的习俗必不可少,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 ,佩香囊。作为重头戏,家家户户都要裹上一些粽子,犒劳一下自己。我们小的时候,是一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能够吃上一顿粽子,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那时制作粽子的材料都很稀缺,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舍得拿出一点来,改善一下伙食。粽叶是母亲去山里采的。每年端午前的一段时间,母亲都会和几个妇女一道,背上竹筐,跋山涉水,走上几十里山路,历尽艰辛,才能采摘到一筐最新鲜的粽叶。
为了能使我们吃上粽子,母亲早早地就把糯米泡上,粽叶洗净晾干,等到包裹粽子的时候,我们几个小馋猫就会搬个凳子,拖着腮帮坐在一边,静静地看着母亲包粽子。那时的母亲很年轻,手脚麻利,只见她娴熟地拿起两片粽叶,交叉卷成漏斗状,用勺子舀起几小勺糯米,放进粽叶,中间塞上一颗红枣,用筷子将糯米捣实,然后用粽叶覆盖封口,卷成一个菱角形状,用麻线细细缠绕,将整个粽子“五花大绑”,不一会儿,一个小巧玲珑的粽子便大功告成了。
接下来的事情便是煮粽子了,将满满一盆粽子倒进一口大铁锅,加满水,盖上锅盖,添上柴火,猛火烧开,文火蒸煮大约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出锅了。揭开锅盖,屋子里便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粽香。出锅装盘,一个个诱人的粽子便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剪断细线,剥开粽叶,一股清香扑鼻而来,粽叶淡淡的绿色已经沁入糯米深处,一颗颗米粒晶莹剔透,色泽油光发亮。咬上一口,糯米的劲道、红枣的香甜、粽叶的清香,一下子占据了整个味蕾,顿觉齿颊留香,忍不住大快朵颐一番,才觉得过瘾。母亲一旁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样子,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如今,多少年过去了,随着外出求学与生计,我也早早离开了家乡,四处奔波,很少再有机会品尝到母亲包的粽子。每年这个时候,母亲照例会在家里准备一些粽子,电话那头嘱咐我:“今年的粽子包好了,有时间就回来尝尝啊!”,每每都是因为各种缘由,始终不能如愿。
这些年来,我也到过很多地方,品尝过各式各样的粽子,但总也找不回原来的那种味道了。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初那种朴实无华的味道已经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每逢佳节倍思亲,母亲包的粽子,有种特殊的味道,伴随我成长,一种滋味,别样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