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了王教授的讲座,不愧是老教授,课上内容行云流水,历史学派信手拈来。我从一开始的兴致勃勃听了不久便如浇了一头凉水:国学很深奥、很广博,可却不是我最开始期待的。先秦诸国、百家争鸣,儒道墨家起源,一场原味的大学学术讲课,但严重不符合职场人士的预期。课听到大半便有些半懂不懂的,想着好歹来一遭,于是连忙手机百度,查典故释义。一通忙碌下来总算把课听完,感觉“云山雾绕,不知仙踪”。
课后与同去的同事讨论,对方翻着白眼表示:与桥梁工程正处在热恋期,目前不准备转行做道士。后又讨论项目公司王总的讲话,大家一致人为王总文科毕业。否则名人典故,轶事志记怎能随口就来,还头头是道、发人深省?“亏得有王总后来的讲课,不然白来一趟。”一位同事道。我虽未附和此言,其实心内多少是有些赞同的,先前不过安慰自己复习历史课。不过话说回来,王总讲的真的很符合大家的期盼。他告诉我们怎样国学致用、兼听博闻、养性修身,甚至还有他自己的一些人生阅历,对名人、历史的感想体会。与我们确有大裨益,破去了许多思想上的迷障,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果然不负此行。
后有王总的精彩绝艳,前面的老教授便显得有些繁序,未免让人生出几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轻视。不说别人,便是自己也有几分。虽是嘴上不说,但到底被一位长姐察觉了出来。她倒是大方道:“虽然与预期不符,但也是开卷有益,我总算分清楚了儒墨道三家是咋回事了。”后又问我听老教授的课有啥收获,我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也不好说历史当年是及格的,不懂的深奥学术问题,这回听了依然不懂。
开卷未能有益,不觉有些汗颜。于是课后感想便成思过省身。结果愈是反省愈是惊心:刚刚才赞同兼听博闻就忘了前头的老教授也需要兼听,听堂讲课不是自己期待的内容就听听记记便罢了。老教授何其无辜!他一辈子做学问,或许有迂腐,讲课内容也不符合社会主流需求,但国学文化总要有人来传承。王总后来也痛心疾首道,国学文化寥落,无人博古通今,因而当代难出大家。再来看老教授,他就是国学传播的种子。他只知讲古,有些不懂变通,但他若懂得迎合时代,还能坚持这场文化苦旅吗?君不见余秋雨这几年成了大企业家,联合地方城府改行搞房地产了。大约是觉得国学文化的确要“霜冷长河”了,于是他走完“千年一叹”的“文化苦旅”后决定弃暗投明,建设陆家嘴去了。究竟事实如何,外人不得而知,但最近这些年余总确实没出过什么有名的作品了,倒是上了好几回娱乐财经的头条。第一次在新闻频道看见他的经济纠纷时,我还在诧异,他的文化苦旅这么快就走完了?后来才觉得走遍大江南北写苦旅还要考察全国房地产市场,确实太辛苦了些!既有了余总,又何必要秋雨先生去走那趟苦旅呢!
似老教授这样默默教学,死守三尺讲坛,确实挺傻的。给工程建设的职工讲百家争鸣起源,何止挺傻!但他就这样做。我一直赞成国学文化是学生时代该学该背该考的,但却没想过毕业后该如何定位这门文化课程。不过现在细想来潜意识里大抵是认为国学传承是学生和老师的事,入了社会它就应该由必修转为选修,只作为一种修身养性陶冶身心的业余爱好吧。而今想来才觉可笑,哪个学生不入社会呢?若都入了社会把它可有可无的对待、然后慢慢地忽略、忘记,过几十年等这最后一批的老教授死去了,国学还有吗?想到这里,我不禁一身冷汗。
我不知道老教授坚持给我们讲国学的究竟是何用意。也许他没想太多,只是纯粹的坚持固执,甚至是不思变通,但我们确确实实地听了一堂如坠云雾的国学文化课。甚至还有些责怪老教授“不知所云为何”,现在想果然是我愚蠢,开卷必有所得,我却抱怨得到一堆问号和蚊香眼。可笑我却不自知这一堆疑问和不知就是这堂课的收获。
回头看这堂课前后,看自己从兴致勃勃的期待到大失所望的沮丧,后来的满腹疑问和冷汗连连,我不禁有些郁结,可更郁结的是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该为谁郁结。唉!只有关门,开窗,和衣听风,醒来再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