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两年貌似各种怀念青春岁月的影视作品汹涌而出,从那些年、致青春、再到今年上映的同桌的你,反响较大。一时之间,掀起了一股强烈的怀旧风。我想这些作品的主要成功之处是在于它们触碰到了我们内心深处已经尘封已久的那部分曾经,我们在那些故事里或多或少的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引起了我们的共鸣。
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开局很俗套,一个男孩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他们县唯一的高中,在他上高二的时候,他们班上来了个转学生,成了他的前桌。她那来自大城市散发出的不一样的气质迅速俘获了男孩青涩、懵懂的心,但男孩知道他们彼此的差距,一直默默地守候在女孩身边。岁月无瑕之水静静地流淌着,转眼间,男孩已成长为一个高大帅气的小伙,不幸的是他们各自考上不同城市的大学。很快他的暗恋故事被寝室的同学知道了,他被怂恿去告白,但他还是说我先再努力努力吧。男孩几乎每天都给女孩电话,并尽可能攒钱去外地看她。就这样,男孩笨拙的爱着、守护着女孩,大二那年男孩终于决定去女孩学校告白,结果失败了,很快女孩有了男友,我们都以为故事到此应该结束了。但没想到的是,男孩仍一如既往对女孩呵护。大三在女孩和她男朋友分手,男孩再次和女孩提出在一起被拒绝后,他的几个室友实在是看不下去了,纷纷劝说:你至于吗?那女孩压根从高中到现在就没喜欢过你,你非死皮赖脸地往上貼,太怂了吧,你平时和我们在一起不论是学习还是业余活动都挺阳光、向上啊,怎么一到她那就那么憋屈那么怂啊,她长的也很普通啊,你非在她那棵树上吊死?男孩沉默了很久,他说:“知道自己在对待她的问题上我很怂,可你们知道吗?‘怂’就是从心啊,我没有办法,人不就应该跟从自己的内心吗?”这下轮到他们默然了,细细一想,当时的我们何尝不一样呢?
剖解了“怂”的隐藏的深层含义,就不难理解文章开头提到的作品里的主角的一些行为,无它,从心矣。从根本上来说,从心于我们而言是一种人性,在我们青少年时期,不止岁月是青涩的,心也是,所以从心而做出的事大多是“怂”的,可即便如此,那段青涩时光里我们做的那些“怂”事却是那么的令人难忘,也许这就是青春吧。慢慢地随着我们的长大、成熟,我们青春不再,也都有了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了,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从心而为了,否则就成了随心而欲变成真正的怂了,而应做到心从己,而非己从心,如斯,则立矣。
故事的最后还是想提下,男孩继续坚持,在大四考上了女孩所在城市的大学研究生,不过在踏入那座他向往四年的城市后,男孩却没再女孩联系了,他转变了,而且很华丽,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