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公司新闻

首页 新闻资讯公司新闻

长虹映碧波 通衢照青山——沙溪大桥项目建设纪实

发布时间:2022-05-27阅读次数:
         5月20日,第一辆车由三明东收费站方向驶上沙溪大桥,标志着莆炎高速三明段全线实现正式通车。从远处看,大桥宛如一条长虹,落入两岸青山之间,与沙溪河水交相辉映。从2018年11月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到2021年底整体完工,3年多时间里,项目全体参建人员披荆斩棘,克服山区峡谷地形带来的不便,面对跨铁路、国道施工的巨大安全风险,战洪水、抗疫情,迎难而上。在风雨中锤炼,在磨砺中成长,最终实现了“长虹飞架两峰间”。

 

 这座大桥不简单

        2018年3月,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与中交二航局联合体中标莆炎高速公路尤溪中仙至建宁里心段工程YA20合同段,施工内容包含沙溪大桥、苏桥村3号大桥、S306跨线桥、承福亭1号大桥四座桥梁(后三座桥仅施工上部结构),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100公里。

        其中,沙溪大桥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全长1408米,宽33.5米,主墩最高墩高117米,引桥为40米、50米跨装配式工字组合连续梁桥。大桥横跨205国道、沙溪河、鹰厦铁路及月亮湾景区,主桥上部结构采用主跨176米的钢桁组合连续刚构,为目前国际上同类型桥梁最大跨径。作为福建省首个高速公路桥梁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在交通部立项时即被立为绿色公路和品质工程的试点工程。

        项目合同额约7亿元,在高速全线20个标段中体量不算大,但是技术含量和建设难度确属当之无愧的第一。建设初期,项目即运用BIM技术进行正向设计及管理,同时还利用BIM技术在施工阶段实现了设计数据的继承应用,保障沙溪大桥高质量建设。

        “钢材颜色随着时间会发生变化,由浅黄色逐渐加深至深咖啡色。”二航局项目副经理秦小晶面对前来参观的人员介绍到,整个沙溪大桥建设用钢量约1.5万吨,是福建首座大规模采用耐候钢的新建高速公路桥梁。耐候钢的运用不仅使得大桥更加美观,也大大增强了钢板耐腐蚀性。

        同样,为了保证桥梁结构稳定性,沙溪大桥主桥采用了四跨钢桁架钢混组合连续刚构桥的新结构方案,较好地解决了山区大跨径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腹板开裂和下挠等难题。同时,组合桁梁结构也实现了施工过程中的“化整为零”,构件由地面纵向运输难度大大降低。通过采用缆索吊进行钢梁安装,在山区施工场地受限情况下,大桥有效地解决了上部结构预制节段安装问题,同时实现了全天候施工。

        钢桁组合连续刚构“新结构”、连续刚构缆索吊机安装“新工艺”、采用耐候钢、高性能混凝土UHPC和耐候钢支座等“新材料”,以及应用BIM正向设计“新手段”等“四新”技术的运用,无不预示着沙溪大桥建设的高要求与不简单……

 

时间争夺战

        山区地形,跨国道、跨鹰厦铁路、多点交错施工,缆索吊施工工艺。这些,都是摆在项目团队面前需要一一攻克的难题。

        “难事必作于易、大事必作于细。”2020年,业主单位要求项目部必须在12月5日前完成对苏桥村3号大桥、S306跨线桥、承福亭1号大桥“三座桥”的架梁任务,确保大田段率先具备通车条件,较初始工期计划提前数月。

        此时,S306跨线桥、承福亭1号大桥刚刚由其他标段移交给项目部。面对施工计划调整,项目部从大局出发,通过多种方案比选、论证,最后确定将原准备架设沙溪大桥引桥钢梁的架桥机拆除转场,并增加一台架桥机。

        整个过程中,全体参建人员以时保天、以天保周、以周保月,通过对架桥机的四次拆除、四次拼装和施工计划倒排,与时间赛跑,与风雨竞赛,将单跨钢梁架设周期由原先的6天缩短到4天,实现了钢梁从到场拼装、转场、架设再到焊接、探伤、验收的无缝对接,按时完成了“三座桥”的施工任务,同时也为后续沙溪大桥引桥架梁积累了经验。

        2021年3月1日,在三明市委市政府推动下,长期制约沙溪特大桥上部结构建设的跨鹰厦铁路永久防护棚洞工程开始实施,在争分夺秒的两个月后,桥梁正下方防护棚洞工程完成。至此,耗时约一年半的跨鹰厦铁路永久防护棚洞工程这只“拦路虎”终于被移开,沙溪特大桥上部结构工程得以正式拉开序幕。

        铁路这只“拦路虎”解决了,剩下的难题又接踵而至,如何在铁路棚洞完工后最高效地完成缆索系统安装?如何确保用最短时间完成主桥钢梁吊装?钢梁吊装完成后,塔架怎么尽快实现安全拆除……那段时间,为了能抢抓因铁路棚洞失去的宝贵时间,身为“攻坚小组”的公规院副总工程师许宏亮、二航局现场总监崔洪谱与公司副总经理李有为经常利用晚上时间,召集施工单位讨论研究方案,力求把施工每个细节、每个不利因素都考虑到。

        通过多次论证,大家一致认为,为了按时完成建设任务,需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两个拼装场,进一步提高钢梁拼装、转运和吊装效率。事后证明这一决定是正确且必要的,正是有这种“未雨绸缪”的超前意识,才为后续施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2021年4月29日,沙溪大桥缆索吊先导索顺利完成过索施工,位于3号墩莆田岸70余米高的塔架,和位于7号墩炎陵岸80余米高的塔架,在百米高空首次“牵手”。经过近两个半月的安装、调试,沙溪大桥缆索吊机系统具备了试吊条件。

        “把攻坚办公室放到现场,我们都在现场办公。”项目负责人说到,随着主桥钢梁吊装工作的开始,大家又紧张地投入到了新一轮“时间争夺战”中。

 

   寓标准于平常

        项目建设过程中,标准化贯穿始终。项目部成立之初,就注重发挥党支部与党员的作用,结合福建省工地党建“6432”工作模式,以“党员先锋队”和“青年突击队”两面旗帜为指引,要求党员亮身份、亮作为,带头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做到“支部建在项目上 党旗飘在工地上”,充分发挥支部在急难险重、关键节点等方面作用。运用BIM党建系统、福建省党建一体化平台等,实现互联网+党建的融合,用党建工作的标准化,融入和助推项目施工生产中心工作。

        桥面板施工同样是标准化运用的“缩影”。项目桥面板共3520块,全部采用自动化流水线预制工艺。为了攻克桥面板预制过程中的脱模困难和易产生气泡等难题,项目部成立了QC小组,开展技术攻关。

        通过反复试验,在采用新工艺、新方法后,拆模后的桥面板棱角分明、线性顺直、无蜂窝麻面,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规范。而项目部基于对桥面板自动化流水线预制工艺的研究,也取得了累累硕果,先后获得了“一种无模化桥面板预制的模板的设计”等3项实用新型专利,发表科技论文1篇。《桥面板自动化流水线预制工艺研究》获安徽省质量管理小组三等技术质量成果,《桥面板自动化流水线预制施工工法》获2020年度公路工程工法。2019年底,业主单位组织召开市级“观摩会”,项目部被授予“创建绿色公路品质工程桥面板标准化预制示范点”称号。

        2019年,为了不影响后续缆索吊塔架安装,项目部需尽快完成沙溪大桥3号、7号主墩的施工。而3号主墩8根约50米长桩基,因处于铁路1公里范围,且受地形影响不能使用炸药和冲击钻,项目部最终决定全部采用人工挖孔桩施工方式。

        50米的人工挖孔桩,在公司乃至全线尚属首次。技术员、党员孙嘉维结合场地特点,运用专业知识,经过反复验算,独立设计了“人工挖孔桩用水磨钻施工机架”,在保证了施工效率的同时兼顾了施工过程的安全性。该设备获得了业主监理的一致好评,在全线人工挖孔施工中进行了推广应用,并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

        “检查了几个标段,就你们做的最好,下次我安排其他标段来学习。”市劳动监察大队的肖队对综合办劳资专管员刘文婷说到。

        项目部按照要求,将农民工工资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从农民工进场的那一刻起,就按照创建“无欠薪项目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进场实名、退场承诺。三年多来,没有出现一起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发生的纠纷。同样受到表扬的还有质检资料的移交工作,质检部的两名“女将”解冬梅和仇灵霞,一个“主内”,一个“主外”。仇灵霞时常顶着高温,一丝不苟地在现场做验收工作,解冬梅则有条不紊地参与填写、整理、上报各种质检资料。在二人共同努力下,项目部工程资料的准确率和移交率在全线各标段中一直处于前列,各项工作也获得了监理和业主单位的一致好评。

 

安全是最大的效益

        2019年,三明地区遭遇50年一遇洪水。断续下了数月的雨,致使山洪夹杂着树木、毛竹等杂物,直接将栈桥冲毁,仅剩下临近国道的一小段支栈桥,严重影响施工与现场设备安全。“优先保证人员的安全。”项目经理魏玉吉安排到。

        那段时间,大家自觉轮流值守,开启了白+黑的模式,连项目部的电工和驾驶员都主动请缨,看护着支栈桥上50吨的龙门吊。测量人员每天观测着偏位、安监部设置警戒线,大家协调配合,确保了国道上来往车辆和行人的安全。另一边,在办公室的组织下,驻地员工有条不紊地撤离到了就近的宾馆。好在半个月后,洪水退去,虽然有财产损失,但万幸的是所有职工都安全。

        安全生产不能存有丝毫侥幸心理。面对缆索吊这种首次接触的“新事物”,项目团队从最开始的心理没底到逐步胸有成竹。在3号墩和7号墩的塔架安装到缆索系统试吊完成这段时间,项目班子成员全部轮流在现场值守,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只要一有空,大家就主动带头爬到塔架顶部,仔细检查每一处细节。小到材料如何收集、安全带挂点如何设置,大家主动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丝毫不敢松懈,在主桥钢梁吊装过程中,项目部做到了全过程盯控,从而确保了主桥84个节段的顺利吊装完成。

        最大的风险来自于高空和交叉作业。桥上施工距离地面100多米,桥下有铁路和国道,任何疏忽都将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特别是在缆索吊穿索和塔架拆除的过程中,其他施工工序也在同步进行,安全管理难度可想而知。

        项目部制定了安全生产“黄绿牌”制度。从班前喊话到钢梁起吊前的安全准备工作,从高空临边作业人员劳保防护用品的穿戴到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下方运输通道的警戒都做了详细的规定。黄牌处罚、绿牌奖励,将现场工段安全管理工作与班组同考核、同奖惩并及时予以兑现,充分调动了大家对待安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体参建人员的努力下,建设团队仅用时4个月完成了主桥钢梁的架设,2个月内完成400吨钢丝绳、50吨钢绞线风缆以及塔架的拆除、撤场工作。

        2021年11月22日,沙溪大桥贯通。次年1月7日缆索吊拆除,桥面系工程全面完成。总历时约八个月,全过程实现了安全零伤害,建设者们圆满实现了年初制定的沙溪特大桥年底建成的既定目标。

 

功成不必在我

        项目建设的1200多个日夜,很多职工舍小“家”为大“家”,与家人聚少离多,立足岗位默默奉献,用行动扛起责任,用汗水诠释担当。项目部就像一个大家庭,一路走来,面对各种困难大家也从未退缩。

        项目食堂管理员斯国良2018年就来到三明,日常工作中一直任劳任怨,做好后勤保障工作。面对职工的“众口难调”,他总是想方设法地变换着菜色花样,确保大家既能吃饱又能吃好。

        主桥钢梁架设的4个月里,他每天都统筹安排着数百份的工作餐和宵夜,做好车辆调度,确保了工人上下班的安全和现场施工生产的有序推进,充分诠释了“后勤就是战斗力”。

        项目商务经理吴杨和综合办主任许芳夫妻二人,从2018年开始,在工地上连续过了三个春节。2020年初,新冠疫情发生期间,他们担负起了组织其他留守人员,对接属地政府部门,开展职工体温测量和各种报表统计工作,及时线上发布各种涉疫信息,做好提醒工作,为节后项目有序复工提供了保障,而像这样的职工,还有很多……这只平均年龄不超过35岁的建设团队,向外界展现出了团结、坚韧和朝气蓬勃。

        项目建设以来,先后获得了福建省“工人先锋号”、中交集团暨中国交建“平安工地”、福建省“安康杯”竞赛先进班组、三明市“工人先锋号”、公司“安全示范工程”等荣誉。

        项目部围绕施工生产管理方面和工程建设实际,着力加强对施工进度、安全质量、技术创新、风险防控、日常管理等方面的宣传报道。2021年5月,“沿着高速看福建”主题采访活动走进莆炎高速;6月,央视《沿着高速看中国》直播连线沙溪大桥施工现场……项目部将宣传报道作为对外展示的窗口,不断传递项目建设的正能量。

        而今,随着莆炎高速全线通车,这条蜿蜒300余公里的沙溪上,又多了一道靓丽的风景,诉说着建设团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风采。桥化长虹,横卧两山之间,带着三明人民多年的期盼,串连起沙溪两岸,静静守望着三明的“南大门”……

 


 

张滔 许芳

 

二航网群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