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7年9月29日正式开工到2020年6月25日,宁波舟山港主通道项目已实现安全生产1000天。由公司承建的第DSSG04标段里程长8.685公里,海域区8.025公里。作为大型跨海桥梁,宁波舟山港主通道项目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难点,具体体现在:
一、桥址位于浙江东北部沿海海域,东临东海,西靠杭州湾,海上施工环境复杂恶劣。项目部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及台风影响,年有效作业日不足180天。项目部分别在2018年、2019年经历过12次、5次台风的侵袭,均平安度过。
二、海域施工战线长,施工作业点相对孤立、分散,共三个岛五个作业点同时施工,日常安全管理难度大。项目部驻地位于岱山岛,南侧非通上部结构施工位于舟山本岛,而节段梁预制场位于舟山本岛附近的长白岛,工点多且分散考验着项目部安全管理举措的落地执行力。
三、船舶、架桥机等特种设备数量多、管理难度大。项目主线跨越5条航道,海域各类过往船舶频繁,海底管线多,项目高峰期船舶数量多达37艘;项目部在全面进入上部结构的施工后,4台桥面吊机、3台架桥机同时作业,船舶与特种设备的管理对项目部安全生产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四、北通航孔桥为节段预制拼装钢-混凝土混合梁连续刚构,跨径布置为125+260+125米,中跨跨中85米范围内为钢箱梁,两端各通过5米钢-混结合段与混凝土区段主梁无湿接缝相接,墩顶现浇0#块高达13.3米,最高节段预制箱梁高达12.731米,刷新了国内同类桥型之最。北通航孔桥施工难度大,投入的资源相对较多,安全生产亦是项目部的重难点。
面对安全生产方面的难点,项目部全体管理人员立足实际,分析安全管理形势,坚决压实主体责任,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的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多措并举坚决落实安全生产相关要求:
一、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建立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制度,强化党建工作对安全生产的引领作用。项目部出台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办法,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划分包保责任区,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网格化管理体系,确保项目生产安全持续稳定。同时,项目部持续推进抓源头、抓关键,建立党员平安岗。利用生产例会、集中学习等方式牢牢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让党员干部在安全生产过程中承担起责任,冲锋在一线。建立青年突击队,充分发挥青年后备力量的应急处置能力。
二、高度重视基础性安全工作,强化安全巡查力度,增强各工区的联系协调与相互协作能力。项目部高度重视一线生产工作,破解项目部工点分散的难点,通过不同工点定期交叉巡查的方式增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穿透力与执行力。2019年,项目部开展各项安全检查共计193次,包括每周安全检查、月度安全大检查、防台安全专项检查、起重吊装设备安全专项检查、消防用电检查、作业船舶安全检查、高处作业专项检查、施工运输车辆安全专项检查等定期、专项安全检查,共发现安全隐患652余条。通过部门微信群的方式加强安全部门内部的相互协作,安全总监及时在群里布置相关安全要求与工作任务,安全员及时共享存在的隐患问题,确保安全生产工作得到统筹安排、全面落实、认真执行、及时回顾。
三、通过制度化、标准化以及数字化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水平。项目安全管理全面推进制度化:项目部制定一系列制度文件、工作办法确保安全工作有规可循,同时,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把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体系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行为准则。全面推进安全管理标准化,让标准化贯穿班组作业全过程,即班组六步走班循环、班组现场6S管理、工点工厂化、通道标准化以及防护警示标准化落实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同时,推进数字化在基层项目的运用:建立线上隐患排查治理系统、远程视频监控以及安全教育培训考核系统,推进无人机巡检等新型安全检查方式,提升数字化在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方面的效能。
四、科技兴安,通过技术创新增强安全管理能力。项目部通过采用钢管桩夹桩及割桩一体化平台,进一步减少海上作业工序,提高作业工效,从而进一步降低安全生产风险;项目部开展新型钢吊箱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提出“预制混凝土底板+可周转钢壁体”的新型钢吊箱结构,解决了钢吊箱存在钢底板拆除困难、安全风险大,且与钢管桩存在电导通隐患问题;同时,项目部采用“存梁门架+液压顶升”运梁车工装,在出运效率提高4倍的同时有效降低梁段落车安全风险。
在项目部全体管理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本标段2018、2019年连续两年获得浙江省、舟山市“平安工地”示范合同段。项目部虽已进入到施工的冲刺阶段,但仍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在夯实安全管理基本功的同时,引入标准化、数字化手段,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破解安全生产面临的一系列难点,牢牢守住安全生产红线,切实为项目建设的“最后一公里”保驾护航。
宁波舟山港主通道 王硕、李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