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滨,闽浙交界,有一座福德之邦——福鼎,它与台湾对望,与温州相连。那里许多港湾深入腹地,形成了丘陵连绵、山水相接的特殊地貌。2017年5月,二航人走进了福鼎沙埕湾,从此,一段建桥“佳话”在这里展开。
“山水丘壑”建驻地
宁波至东莞国家高速公路福建省沙埕湾跨海公路通道工程是国家高速公路网宁波至东莞G15w3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通运输部“十三五”规划建设的主要项目之一,起于福鼎市佳阳乡(与浙江段衔接),终于福鼎市店下镇,接已建成的沈海高速福鼎段,线路全长20.193公里。中交二航局四公司承建的A3标起点衔接佳阳互通主线、终点衔接店下互通主线,主要施工内容为沙埕湾跨海大桥,计划工期36个月。
2017年,第一批二航人来到福鼎沿州村踩点,看到这里的环境,他们中很多人认为“这个工程想要干好,太难了,简直不可能!”
地处山区没有大块的平地可用;北岸找不出施工场地,仅有一条十八弯的山路可达,物质供应也是问题;大桥选址涉及农保田、林带多,仅是南岸施工区300米范围内的鱼排就有1万余口,还经过一个90亩的鱼塘……“项目部连个落脚的地儿都没有!”
“已归大海心何负,不斩长鲸死不休!”嘴上说难,可在这支建桥铁军的心里却完全没有后退的打算。要先把驻地拿下提振士气!
可位置选在哪呢?大桥边便利,却占用大量农田;村头高速路口有个闲置码头,几轮谈判价格紧咬不降……“找不到好地,我们自己平一块出来!没有路,我们走条路出来!”工期耗不起,项目经理百般无奈下锁定了周边的山水丘壑。这样一来四个集中场地,也不得不分散布置,拌合站规划到了大桥边,项目部选在离大桥不远处三面环山的海沟里。就这样,也还是免不了要占用些民房和田地。
到7月19日,项目部一行人“跑断腿磨破嘴”终于得来了地,拉土、回填、平整、打地基,将“坑坑洼洼”的海沟补位平地,修主路,砌宿舍……仅仅39天,标准化的办公生活区、钢筋加工区硬被抢建起来。一位新员工在日记中写到,早起晚归几乎成为了当时的常态,每天只有三件事,吃饭、睡觉、干活。在这39天的时间里,每日工作任务十分紧凑,齿轮般一环接一环“滚动”……修整约300米长的主路仅用了3天,为防台风暴雨员工宿舍全部砖砌,质量控制非常严格。施工 高峰期现场人数达到了120人。
“挺一挺总能过去,挺过去就是甜。”遇到困难,总能听到汪学进的这句口头禅。多了开头的难关,建设者们一鼓作气,在5个标段中率先完成开工互动点等一系列工作,施工便道、拌合站、工地实验室也相继落地,拉开了大桥建设的序幕。项目部还被福建宁德市高指评为“2018年上半年标准化管理典型示范标段”。
“移山填海”立桥墩
沙埕湾大桥南汊水钢栈桥尽头连接的是座青屿岛,探云耸峙,层峦吐翠,7号到10号墩都设计在这座岛上。鬼斧神工之作是人类的幸事,却是建设者的灾难。7号墩恰在海岛边界,半身在山上,半身在水里,想要立墩,“移山填海”看来是躲不过了。
几次推演后,项目部选定了进岛路线,边坡开挖、用炮锤一点点施打,凿除南山体干得如火如荼。持续了4个多月,“移除了几乎半个山体”,终于给7号墩留出了上部建设空间。
“移山”容易,“填海”却不易。7号墩承台外围要求标高5米,三分之一的承台区域处于水下,因海水流速大冲刷力强,必须给平台再建个“挡水堤”。以往施工团队都是用钢围堰或混凝土围堰筑堤,效果高,但成本也很高。“这里的山基本都是石头,挖出来的山石也要装船外运,不如直接用来挡水!”项目经理提议。
用石头筑堤,困难前所未有。半天退潮一次,一次可利用的时间仅有2小时。在一天仅有的4个小时里,挖机和工人分秒必争,抓抢砌码石块,灌注速凝砂浆。涨潮时,他们凿除风化严重的倾斜基岩,进行回填,挑选石料,做足准备。“无论是白天还是半夜,什么时候退潮我们什么时候筑堤。”高英强每天盯着退潮时间,在弥足珍贵的作业时间里,即使下雨大家也没想过要回去。他说汪学进一直在现场,每次都会干成个泥人,大伙都讲汪学进干成了“汪工长”。
一个半月后,一块块石头“筋骨相连”堆起500多米长,平均8米高的石墙经受住了十四级台风的考验,还节约了上百万费用。同时,在石墙的保护下,“开挖”加“吹填”出的宽35米、长65米的施工平台也完美成型,7号墩钻孔桩终于得以施工。
“这个平台真是不简单!”业主称赞二航人真是很能干事的团队。汪学进向他介绍,平台还有巨大的“后发力”,是大桥建设的物资设备中转站。平台特设一高一矮两个“小码头”,“涨潮用高,落潮用矮”,仅一艘气渡船就解决了北岸运送物资交通不便的问题。
据不精准统计,不计吹填的材料,石挡墙用料约2万吨,出运4万5千吨,相当于一艘中型航母重量。跨越千年后,二航人把古学经典演绎成现实,续写着“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式的传奇。
任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