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国家博物馆,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回顾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时,说的一番话。
7月,是建党月,也是五峰山大桥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之月。项目部党支部举行简朴而又不失庄重的庆祝活动后,党员迅速回到各自岗位,投入到大桥紧张的施工当中,用务实的工作为党的生日献礼。
五峰山大桥北锚碇沉井为世界最大沉井,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作业环境差。沉井现已完成2次沉井下沉,8次混凝土接高,正进入施工攻坚阶段。锚体架子队中,有2名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4名共青团员组成,队伍平均年龄不到35岁,年轻有活力、有冲劲。7月前夕,项目部党支部研究决定,成立“党员突击队”,开展不间断施工竞赛,作为考验党员党性、磨砺党员意志的一次“特殊党内活动”。
党支部书记徐凌在沉井施工现场进行“战前动员”:“战争年代,共产党员的‘特权’是扛炸药包。现在,炸药包没得扛了,但‘特权’还在,那就是战斗在最艰苦的岗位上……”面对着铁锤和镰刀组成的鲜红党旗,队员们目光如炬,举起右手,坚定的誓词响彻云霄。
北锚碇沉井分为48个隔舱,每个隔舱高20几米。在第一次沉井施工中,为了观测沉井底部刃脚实际泥面支撑与下沉速度的关系。青年突击队队员们顶着烈日酷暑,在舱内上上下下,在钢筋森林里来回“迅游”,不放过沉井施工的每个细节,队员们每天最少得喝掉十多瓶矿泉水,沉井也被他们笑称被为“桑拿井”。而爬舱的最快纪录,是由技术员魏士统保持的两小时十个舱。
魏士统是去年分来的大学生,也是项目部最年轻的党员。个子高瘦的他在短短的一年里,已成长为锚体架子队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在第八次沉井混凝土接高浇筑中,为使沉井隔舱两边侧墙上浆均匀,他赤膊上阵,“猫”着腰控制混凝土流向。由于混凝土输送泵来回侧摆动,泥浆四溅,他如泥人一般,虽戴着手套,但手臂早已被泥浆裹满。魏士统说:“苦环境、累环境,也是锤炼党性的好环境”。
作为一名党龄20多年的老党员,项目生产副经理王玉乐一直扎根基层施工一线,主要负责大桥单建段施工。7月1日,大桥单建段24号墩正进行墩身混凝土接高施工,王玉乐现场坐镇指挥,他紧盯输送泵管口,确保每一方混凝土符合质量要求。每送走一车,他都习惯性地掏出身上的工作笔记,在上面画个钩。在直射的太阳下,一站就是几个小时,长时间在外作业加之安全帽不离头,他黝黑的脸上,印出了两道长长的竖条白杠,这是属于他的,也是共产党人的特殊印记。
天近黄昏,忙碌了一天的王玉乐吃力的支起腰来,他掸了掸满身尘土,并无离开的想法。项目为加班的同事准备了盒饭,他和其它同事一样,撸起袖子就开吃,“就在这边简单吃点,等下接班的是新同志,我还得带带他,交待清楚了再走”这是他的心里话。
7月2日,灼热的太阳烘烤着大地,最后一辆搅拌车混凝土灌入墩身,24号墩身成功封顶。完工时,坚守现场的王玉乐衣服都能拧出水来。
“这次特殊党日,使大家对党员身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项目部因地制宜把生产施工任务与建党日活动结合起来,检验党员战斗力,检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成效,也进一步强化了党员队伍的责任担当。”一分部党支部书记徐凌说。
7月,是建党月,也是五峰山大桥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之月。项目部党支部举行简朴而又不失庄重的庆祝活动后,党员迅速回到各自岗位,投入到大桥紧张的施工当中,用务实的工作为党的生日献礼。
五峰山大桥北锚碇沉井为世界最大沉井,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作业环境差。沉井现已完成2次沉井下沉,8次混凝土接高,正进入施工攻坚阶段。锚体架子队中,有2名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4名共青团员组成,队伍平均年龄不到35岁,年轻有活力、有冲劲。7月前夕,项目部党支部研究决定,成立“党员突击队”,开展不间断施工竞赛,作为考验党员党性、磨砺党员意志的一次“特殊党内活动”。
党支部书记徐凌在沉井施工现场进行“战前动员”:“战争年代,共产党员的‘特权’是扛炸药包。现在,炸药包没得扛了,但‘特权’还在,那就是战斗在最艰苦的岗位上……”面对着铁锤和镰刀组成的鲜红党旗,队员们目光如炬,举起右手,坚定的誓词响彻云霄。
北锚碇沉井分为48个隔舱,每个隔舱高20几米。在第一次沉井施工中,为了观测沉井底部刃脚实际泥面支撑与下沉速度的关系。青年突击队队员们顶着烈日酷暑,在舱内上上下下,在钢筋森林里来回“迅游”,不放过沉井施工的每个细节,队员们每天最少得喝掉十多瓶矿泉水,沉井也被他们笑称被为“桑拿井”。而爬舱的最快纪录,是由技术员魏士统保持的两小时十个舱。
魏士统是去年分来的大学生,也是项目部最年轻的党员。个子高瘦的他在短短的一年里,已成长为锚体架子队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在第八次沉井混凝土接高浇筑中,为使沉井隔舱两边侧墙上浆均匀,他赤膊上阵,“猫”着腰控制混凝土流向。由于混凝土输送泵来回侧摆动,泥浆四溅,他如泥人一般,虽戴着手套,但手臂早已被泥浆裹满。魏士统说:“苦环境、累环境,也是锤炼党性的好环境”。
作为一名党龄20多年的老党员,项目生产副经理王玉乐一直扎根基层施工一线,主要负责大桥单建段施工。7月1日,大桥单建段24号墩正进行墩身混凝土接高施工,王玉乐现场坐镇指挥,他紧盯输送泵管口,确保每一方混凝土符合质量要求。每送走一车,他都习惯性地掏出身上的工作笔记,在上面画个钩。在直射的太阳下,一站就是几个小时,长时间在外作业加之安全帽不离头,他黝黑的脸上,印出了两道长长的竖条白杠,这是属于他的,也是共产党人的特殊印记。
天近黄昏,忙碌了一天的王玉乐吃力的支起腰来,他掸了掸满身尘土,并无离开的想法。项目为加班的同事准备了盒饭,他和其它同事一样,撸起袖子就开吃,“就在这边简单吃点,等下接班的是新同志,我还得带带他,交待清楚了再走”这是他的心里话。
7月2日,灼热的太阳烘烤着大地,最后一辆搅拌车混凝土灌入墩身,24号墩身成功封顶。完工时,坚守现场的王玉乐衣服都能拧出水来。
“这次特殊党日,使大家对党员身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项目部因地制宜把生产施工任务与建党日活动结合起来,检验党员战斗力,检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成效,也进一步强化了党员队伍的责任担当。”一分部党支部书记徐凌说。
(连镇铁路通讯员:刘洋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