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节目组直播芜湖二桥跨年
“来,晓飞,祝你生日快乐。”众人满上杯中橙汁,主桥副工段长王晓飞也开心地举杯回应。
2016年12月31日傍晚,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节目组的直播镜头下,现场的工作人员同电视机前的观众们一同见证了这个温馨的一刻。
1988年出生的王晓飞,来自内蒙古,2013年加入到芜湖长江二桥项目部这个大家庭。年末,生日将近,共事近3年的“小伙伴”决定借着食堂的资源给他摆上一桌。
芜湖二桥主桥标段2013年10月开工,为了保证进度,几年来王晓飞一直坚守在工地上,跟随项目部完成了主墩基础施工、桥梁原创技术——同向回转索鞍定位施工、主塔封顶。
工地生活,远离城市,难免枯燥,当被问到是如何坚持下来时,“因为我有静静”。 憨直的蒙古汉子一边笑着回答一边将目光投向身边餐桌的另一个主角——新婚妻子王静静。
王晓飞同王静静是高中同学,相识于人生最美好的年纪,牵手在事业的初创期。2013年,毕业于全国重点大学的王静静毅然决定放下眼前的工作,离开瑰丽的云贵高原,追着王晓飞的脚步,来到芜湖扎根生活。“值不值得?”工作人员问。“很值得”,王静静笑着答道,“其实像我这样的情况项目部还有很多,有吉林的姐姐跟着丈夫来到这里,也有山西的姑娘陪着男友参加到建桥的大军,还有江苏的妹子加入了项目部大家庭,我只是大家庭当中普通的一员。”
建设者们常常是在交通不便的地方,架桥修路,等到交通便捷了,也正是他们离开之时。“往返于现场和宿舍,两点一线,便是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老员工李强说,“严寒酷暑、风雨交加的日子,正是有着王静静,你们相伴、支持,王晓飞他们才能更加安心的投身工作,大桥建好了,军功章也有你们一半。”
“架一处桥,看一处风景,等到两人老了,回头看看,足迹遍布全国,这么想,也挺浪漫。”王静静笑盈盈地挽起丈夫的手臂,目光不曾离开过他。
问到2017年的愿望,“当然是好好工作,挣足奶粉钱。”王晓飞朴素的回答则逗乐了现场所有人。在王晓飞的带动下,伙伴们纷纷谈起自己的新年愿望。来自新疆的苏小龙,最大的愿望是带着女友回家乡,给她一场风光的婚礼;来自重庆的黄杰,则希望春节回家,脱下工装,换上一身帅气西服,与一个水灵的山城妹子交上朋友。
镜头转至施工现场,引桥工段长汪龙军提醒着记者能多穿就要多穿一点,自己则身着工服,在现场不停地来回走动,指挥着引桥节段梁的吊装。
“现场风吹雨打的,身板早就练结实了,况且,今晚气温不算低,也没什么风,对我们而言,已经算非常好的施工天气了。”汪龙军告诉现场采访记者。
芜湖二桥引桥为节段预制拼装箱梁桥,全长约27.826公里,需要架设2万多榀节段梁,这在特大型跨江桥梁中实属罕见。芜湖二桥项目部则要负责其中5164榀节段梁,共计442跨的预制和安装。从2014年下半年施工开始以来,工作量已完成超过90%,南引桥即将全线贯通,对于汪龙军而言,工作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
“节段梁的架设工作,有点像拼积木,要将两块积木的榫头和卯眼对接在一起,工作才算完。引桥一跨需要拼装11块这样的积木,为了保证每榀节段梁之间精准对接,我们将‘好’放在‘快’前,不过分计较一个班组一天架设多少,而是两个班组互相协作,早晚各一班来完成一跨的拼装,换班时必须对上一班工作进行核查,之后才能顺利交接。在两班制下,我们的湿接缝浇筑、线型错台控制均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汪龙军说道。
采访结束时,现场记者了解到汪龙军今天负责夜班工作,跨年夜对他来说,将是“挑灯奋战”的一夜。“那我将是这里第一个迎来17年阳光的人。”汪龙军笑着对工作人员说。
问到新年愿望,汪龙军回答:“当然是安安全全地完成最后的架设工作,回家过个安心年。”
镜头回到食堂,聚焦在桌上已点上蜡烛的生日蛋糕,“丸子来了。”一声传来,食堂工作人员送上了刚蒸好的珍珠肉圆。王晓飞给伙伴们张罗起来,分上一份精致蛋糕,意味着分享下“寿星”的福气,尝上一口热气腾腾的丸子,则表达着来年同家人、朋友、同事团团圆圆、和和气气的期许。
这里的员工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愿望——保证大桥如期通车,团聚在了一起,芜湖二桥将于2017年年末通车,到时飞架长江南北的大桥,将为更多异乡人的团圆之路带来便捷。



(唐洪流 方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