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公司新闻

首页 新闻资讯公司新闻

深耕的土壤庄稼好——就分公司管理模式专访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秦

发布时间:2015-09-20阅读次数:
  2015年9月19日,四公司城轨分公司挂牌成立,至此,四公司分公司管理架构基本确立。自2014年4月开始,四公司先后撤并原安装分公司、水工分公司,相继成立了安徽分公司、湖南分公司、广西分公司(局属)、装备分公司、中东欧分公司(局属)和城轨分公司,形成了板块清晰、管理集约、责任明确的管理机制。
  就为什么组建分公司、如何运行、今后将如何打造等问题,本文采访了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秦体达。
  问:我们为什么成立分公司?
  秦体达:分公司管理是升级版二航四公司的需要
  对于四公司而言,打造升级版二航四公司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于对自身发展阶段的深刻审视和深入思考,源于对中国交建、二航局总体发展战略的融会贯通,同时也是自身探索出的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之路。基于上述考虑,在2015年的工作会上,四公司提出了打造升级版二航四公司的设想。
  社会要转型,企业要转型,不转型,就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在施工企业内,我们面对产能过剩、效益低下、竞争激烈的行业现状,企业运行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不断显现:企业战略转型与资源整合能力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项目薄利运行与项目管控弱化、资源相对紧缺之间的矛盾;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与各级领导班子驾驭力、执行力和创造力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形势喜人形势逼人与个别单位少数干部科学发展意识不强、因循守旧、满足于短期业绩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问题,无不制约着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脚长大了,就需要一双大鞋子。随着经营额和产值的增大,原来的组织结构就不适应发展的需要,项目之间的深度融合和持续滚动发展越来越重要。比如湖南分公司,在湖南长株潭经济区经过了十年的经营,硕果累累。十年磨一剑,2015年年初,统筹当地三个在建项目,在株洲成立了湖南分公司。分公司统筹四个项目的人力、物资、设备等资源,根据项目建设的不同阶段,“好钢用在刀刃上,”既节约了人力物力,也提高了功效,“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分公司领导往往中午吃了株洲七桥盒饭,下午又坐在了株洲六桥的会议室里,人的能动性得到了最大发挥。如果按照传统的模式,每个项目各自为政,即使配备了足够的人力物力,也会出现“忙的时候忙不过来,闲的时候无所事事”的局面,造成大量的浪费。
  重视市场的作用。原有业务已经没有竞争力,与其等待淘汰,不如积极转型,明智僧多粥少,不如减员分流。公司原来的安装分公司、水工分公司就处在这样的境况,这不是分公司本身的管理问题,而是市场在逼着你改变,不变,路就会越走越窄,甚至无路可走。机会和机遇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总有一条路,适合你的发展。
  企业处在发展方式转变的“十字路口”,挑战和机遇并存,是施工企业的现状,企业面对这种形式,升级版二航四公司既是外在形式所迫,也是我们的主动选择。改变不是“瞎折腾”,只有改变,才有出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问:分公司管理如何运行?
   秦体达:培育分公司管理的“肥沃土壤”
 “五商中交”战略,对公司区域化管理、集约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方面,分公司管理的优势比较明显。
  以广西分公司为例,自1996年承建广西钦防高速公路以来,深耕细作,先后承建了南宁机场路、钦州港、水南高速、隆百高速等项目,站稳了市场,也赢得了效益,实现了持续滚动发展。但是,自2008年公司进入哈大铁路以来,四公司让出广西片区,广西市场逐步萎缩。痛定思痛,2014年5月, 四公司抓住机遇,重拾广西片区经营权,以广西凤山二级路改造为契机,2015年4月获评信用评价AA资质,8月,承接了河池至百色公路土建工程,重振雄风。
  广西分公司的实践和教训告诉我们,开拓一份市场不容易,要站稳脚跟,发挥人脉优势、地缘优势,就需要分公司的管理模式,需要相对稳定的人员结构,稳扎稳打,深耕细作,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分公司要发挥专业优势,走专业化、规模化的道路。装备分公司自转型以来,重新进行了定位,把服务项目、提高设备利用率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装备分公司在设备的选型、租赁、管用养修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比如,同样租赁设备,由于装备分公司需求量大、资源多,规模经济就能够以更低的价格租赁到优质的设备。同时,在租赁款的支付方面,项目部常常会面临“不及时支付就停用”的威胁,协调难度很大。装备分公司参与项目的设备管理,既可以缓解项目资金短缺的难题,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避免了高价租赁和腐败的发生。
  目前,池州大桥项目部的机电管理,全部由装备分公司接管,这是规范项目管理的需要,以后,有条件的项目部将陆续推进,这也是“施工机械化”的进一步要求。
 “管理程序化、工艺标准化、施工机械化、推进智能化”的“项目四化”建设,经过连云港跨海大桥项目的试点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在安徽分公司,我们要陆续加以推进,并在四公司广泛开展。
  分公司管理并没有把管理的环节加长,而是扁平化管理的另一种形式。分公司经理都是公司领导,代表公司行使片区管理权力,是公司管理的延伸,分公司既是经营性组织,又是片区的管理机构,管理渠道更加直接,更加灵活,更加有效。为支撑分公司管理的有效运行,公司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标准,做到有章可依。
  问:分公司管理今后还需要做哪些事情?
  秦体达:管理提升,依然任重而道远
  企业的转型升级,归根结底是人员的转型升级。“亚健康”是公司发展的现实状态:没有激情,没有目标,见怪不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抱着“改变是找死,不改变是等死”的悲观情绪。在企业转型升级中,一些员工甚至基层领导思想没有转变,“新瓶装旧酒,”硬件变了,软件没有改变,体制变了,员工的想法和思想跟不上,标准提高了,还停留在原有的标准上,认为“我以前就是这么干的”。现在,我们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极其需要“我现在要怎么干?”的学习和思索。没有学而思,就没有真正的践行。
  硬件的一流不代表企业管理的一流。以安徽分公司为例,目前,安徽分公司较早的抓住了市场机遇,步入了高端预制市场,转型是及时的。但转型之后,制度建设、人员培训、文化理念等软件相对滞后,生产出来的产品,离“一流”的标准还有差距。
  分包链不完善,劳务作业队伍素质和技能有待提高。年初,我们提出的“优质优价”、打造联盟型协作队伍,依然没有取得实质的进展。在人口红利消失、施工成本上升等的情况下,尝试组建联盟型作业队伍,把劳务人员纳入企业管理,纳入全员培训,是实现全产业链延伸和价值提升必要环节,也是建筑企业亟需开启的“破冰之旅”。
                                                   
                                                                                                                     王力整理
二航网群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