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文化故事

首页 企业文化文化故事

桩基“变形记”

发布时间:2024-11-25阅读次数:

豫章故郡,洪都新桥。落霞秋水,白鹭扶摇。潺潺碧虚,涓涓不息。岸处沙石险滩,江内层岩阻难。由江堤自上而下,极目远视之所,星点钢肌铁骨,豁然矗立。或裸露其上,或沉溺其间。任流水拍打,自岿然不动。


二航局承建的G320向塘至西山项目起于南昌县向塘镇,由东至西跨越赣江,终于西山镇龙桥村,全长49.106公里,是南昌市2023年实施“十桥同架”的重点项目之一,项目建成后,将向塘国际陆港、小蓝经开区、姚湾码头、未来科学城等重要板块连为一体,进一步推动港口、产业、城市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时值项目桩基施工关键节点,塔吊流转、焊花飞舞,建设现场呈现一片火热场景。主任工程师吴卓正穿行现场,不时拿起手中的施工图纸进行测算比对。他环视四方,时有焦虑之感。主墩桩基设计方案的第二次大规模变更,让一向充满信心的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原来,受航道疏浚影响,赣江河床有多次清淤处理,江底几无泥沙覆盖。江水流速和汛期复杂的水位变化,对桩基的结构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墩桩基既要承受由于季节变换温度升降导致主梁产生反复水平位移对桩基产生的拉力应力,又需承受自身重力与流水冲击力。经过反复考虑、推演,按原有桩基设计的桩长65米、桩径1.8米+1.6米的方案施工,可能会有产生裂缝的风险,于是再度调整了设计方案。


新的设计方案为增强桩基刚度,抵抗主梁由于温度应力传递给桩基的拉力应力,主墩群桩基础的外部桩基变更为长80米、桩径1.8米+2米的变径结构,内部钢筋笼更改为三层套叠结构,在变径阶段采用不锈钢钢筋与普通钢筋焊接拼装,以达到变径效果。“设计方案变更的幅度越大,也就意味着项目前期施工准备被推翻得越多,钢筋笼施工工艺越加复杂。”吴卓苦笑着说。


“桩基变径阶段钢筋笼大小不一,对接困难。且三主筋的结构也会导致钢筋笼加工工序增加,并筋难度加大。”“拼接钢筋笼的现场运输和下放也是个难题。”连日来,为第一时间掌握新方案的施工要点,项目团队群策群力,详细分析着变径桩基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难点。


考虑钢筋笼的对接难点与钢筋层数多、直径大等问题,项目团队决定将钢筋笼施工分为两个步骤进行。变径钢筋笼在后场只进行外部双主筋预拼装加工,加工完成后的钢筋笼将转运至施工现场。在现场设施的帮助下,将套筒一一连接,完成变径段对接。对接完成后,施工人员继续安装钢筋笼内部的第三层主筋,随后继续对接,最终完成变径钢筋笼的整体拼装。


变径钢筋笼对接问题已然有效解决,可新的挑战又出现在吴卓面前。钢筋笼对接地点位于钢栈桥施工现场,人员众多、场地狭小。钢筋笼在下放过程中,还需要在空中进行180度的转向。这使得整体吊装的安全风险和施工难度都远超常规钢筋笼下放。如何才能将钢筋笼顺利吊装下放,是一个极具挑战的难题。


带着疑问,吴卓找到了现场总监简乐新。作为东岸工区的负责人,简乐新对现场环境的了解在项目团队中无出其右。“栈桥的空间有限,之前预留的拼接场地已经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此外,拼接后的钢筋笼自重较大,吊装过程出现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变形。”听闻吴卓来意后,简乐新的眉头不禁紧锁。


沉思片刻,简乐新的目光扫过繁忙的施工现场,停留在不远处高耸着吊臂的履带吊机上。“单靠一台设备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那就用双机抬吊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一台130吨的履带吊为主,一台50吨的汽车吊作为辅助,两台设备协同作业。不仅能够分散钢筋笼重量,还能有效确保吊装过程的稳定性。”简乐新进一步阐释,在图纸上勾画出吊装方案的初步示意图。


想法可行,二人立即着手准备,吴卓通过计算吊装半径和吊装角度,确保每个环节都精确无误。简乐新则指挥着现场各类设施,等待吊装开始。随着轰鸣声和指挥人员的口令声交织在一起,履带吊机将钢筋笼吊装至合适高度,随后汽车吊进行牵引,顺利完成了变径钢筋笼整体吊装下放任务。


8月30日,历经9个月,昌南大桥主墩桩基施工任务全部告竣。栈桥平台人声鼎沸,浩荡江面已有白鹭振翅欲飞。“跨过道道难关后,再回首,似轻舟、已过万重山。”吴卓笑着说道。江上风起,他的眼神始终坚毅。(李魏)



二航网群 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