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矶长江大桥主跨1860米,是国内首座不同垂度四主缆双层钢桁梁悬索桥,是当之无愧的超级工程。”项目副经理马龙感慨地说。
碧波滚滚、水天一色之间,燕矶长江大桥两座主塔矗立于长江两岸,索塔顶端,一根细绳牢牢牵起鄂州与黄冈,大桥的雏形在雾气之中若隐若现。
8月29日,燕矶长江大桥项目部迎来了三批新客人,第一批远远观望的当地老乡,他们围在一起议论着“大桥又有新进展了” ;第二批是来自各个电视台与报社的媒体记者,照相机、摄像机等长枪短炮齐备;第三批就是停靠在江岸边、等着一声令下就启动的“新客人”——2699号,它是一艘拖船,将牵引着大桥先导索过江。
上午9时8分,晴云轻漾,薰风无浪。2699号肩负着众人的希望,带着长2200米、直径20毫米的迪尼玛材质先导索,从鄂州侧主塔出发,经过1个多小时,成功穿越宽阔的长江。先导索就像一根月老的红绳,牢牢牵住这鄂黄“千米姻缘”。
先导索架设是大跨径悬索桥施工的难点,大桥在进行上部结构施工时,首要任务就是搭建一个形似“空中走廊”的临时施工便道,俗称“猫道”,方便主缆系统以及整个上部结构施工,而先导索便是用于架设猫道和主缆的“开路先锋”。
燕矶长江大桥的猫道牵引索采用的是40毫米的钢丝绳,重约20吨,如此大重量的钢丝绳,无法一次性被牵引过江,因此,需要先用20毫米的迪尼玛绳作为先导索飞跃长江水道后,再使用26毫米的牵引索,通过反复置换牵引,最终用40毫米的牵引索,连接起两岸主塔,为后续主缆的架设提供基础条件。
由于燕矶长江大桥主跨1860米,跨径很大,对先导索的承重荷载要求高,先导索材质的选择就至关重要。迪尼玛绳一米仅有200克,相当于四个鸡蛋的重量,能够完全漂浮在水面上,避免“遭遇”水下可能存在的障碍物,另外,它的拉力大,完全能够满足大跨径桥梁的承重荷载要求,是当之无愧的“先导索之星”。
为了避免影响通航,国内跨江大桥多采用无人机架设先导索的方式。然而,燕矶长江大桥“脚”跨航道、临近花湖机场,无人机被限制飞行,因此只能采用船舶拽拉先导索过江。桥下的水道有多条航线,长江上的高速客船和货船频繁穿梭。为了保障施工安全,项目团队提前联系黄石海事局、武汉航道局、鄂州海事处等多个部门,提前沟通,对水道封航3至4个小时,确保施工和通航安全。
“创新是好事,但我们也要结合实际,发挥技术优势,寻找最安全、最经济的施工方案。有时最原始的人工拖拽的方式,反而更适合现场环境。”马龙说。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还考虑到过江成本问题,燕矶长江大桥决定采用人工拖拽先导索过江的方式,那么如何让船速和出绳速度相匹配就成了一个难题。
项目团队首先在拖船上安装了一个放索装置,这个装置能够有效控制出绳速度,与船速相匹配,避免出现船速过快,放索不及时的问题。其次,项目团队还在塔顶的卷扬机里提前预留了150米的迪尼玛绳,一旦拖船放索不及时,塔顶的卷扬机会协助放索,避免先导索承重荷载过重,出现断裂的情况。
一牵一引结一体,长江悬索越天堑。上午10时,江面波光粼粼,2699号满载着众人希望,稳稳停靠在了黄冈侧岸边,船上,产业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将迪尼玛绳系成“同心结”的模样。“同心结”一点一点升到近两百米的高空,在阳光的映照下,闪闪发光。(徐梦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