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初,曾担任丹江口项目经理的张育林奔赴到江苏省常州市横山桥镇,开始担任京沪高铁六标段一工区第一作业工区经理。而当时迎接他的却是一片荒山野地,还有漫天的狂风暴雪。那么,8个多月之后,张玉林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怎样的篇章,留下了怎样的足迹呢?
再难也要争先
2008年1月17日下午3时许,在位于三皇庙村的京沪铁路DK1198+900公里处,一工区工程破土动工。作为一工区第一作业工区经理,张育林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京沪高铁是我国目前《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投资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项工程,也是我国第一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一工区主要承建3座特大桥和1个梁场,全长51.228公里,制架梁747孔,而且任务重、工期紧、要求高。如何带领第一作工区这个团队走在整个工区的前列呢?张育林告诫自己:就是再难,也要争先!
搅拌站建设是整个项目施工的先期保障。一工区共设搅拌站7个,2号、5号搅拌站是其中最大的两个,生产能力均为每小时120立方米,是集物料储存、计量、搅拌于一体的中型混凝土搅拌设备,能供应搅拌站20公里范围内工程施工用混凝土。从工区接受承建任务,走出会议室的时候,张育林就暗暗给自己确立了一个目标:既然2号搅拌站是最大的,那就一定要把它建成工区最好的——打响第一炮!
果然如此。2008年3月28日,在中交京沪高铁12个搅拌站的验收中,第一作业工区1号、2号搅拌站率先同时一次性通过验收,为整个工区的后续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2号搅拌站的建成还率先打开了搅拌站点线结合、线面联动的好局面,成为了六标段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进场不久,工作千头万绪,一切从零开始,可张育林却对试验室的建设格外投入。在他看来,试验室建设对工程材料质量乃至工程建设质量至关重要。所以,他毫不犹豫地配置了齐全的实验仪器,时常亲临试验室,抽查对材料的检测。就这样,第一工区的试验室不仅成为了一工区的名牌,而且还在六标段颇富名气。
张育林是一个很喜欢跟自己也很喜欢跟困难较劲的男人。位于常州东桥段里程桩号DK1159+029.31,尺寸10.5×5.6×2m的396#承台是第一作业工区首个承台。承台刚一施工,就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基础开挖地下水位比较高,边坡易坍塌,综合接地要求高,墩身预埋钢筋高,定位不方便等等。面对一只只“拦路虎”,张玉林就不相信自己治服不了它。他连夜带领科技攻关小组,现场办公,研究解决方案,并采用了做好排水系统,加大边坡开挖;规划图纸施工,认真做好每一根桩接地钢筋的焊接;搭设定位钢架,平面、高程两方面定位墩身钢筋的有效措施,一下就赶走了“拦路虎”,又取得了一个新胜利。尤其是通过安排支撑防护,逐层放坡快速支模的方式,使承台开挖由过去的10多方增加到了600至800方。
第一作业工区工程桩基施工工程量巨大,沿线地质条件复杂,在钻孔过程中较容易出现塌孔现象,而且,沿线跨经较多河流、道路及规划中道路、西气东输所使用的煤气管道以及沿路较多的水塘洼地,这些给桩基施工增加了难度系数。怎么办?大家都看着张育林,希望他这个经理拿主意。
张育林心里有底,因为他任何时候都坚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他马上叫上几个技术骨干,说:“只有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指导施工,才能有所作为!”于是,在他的号召下,大家研究出了一套克难制胜的方案,桩基钢筋笼的连接由原来的单面搭接焊优化为滚扎直螺纹套筒连接,超声波检测管施工也采用了插入螺旋式超声波检测管的新技术,从而使钢筋笼现场焊接及安装就位从4小时缩短到2.5个小时,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2008年4月18日,提前完成了200根钻孔桩的施工任务。
正是因为张育林有“再难也要争先”的奋斗精神,他所统领的第一作业工区在一工区甚至六标段实现了“三个第一”:第一个完成驻地建设:第一个完成试验室建设:第一个正式开始桩基施工作业。
严管出效益
张育林确实争了许多的先!那么,张育林争先的背后有什么“高招”呢?张育林的回答是:“劳动竞赛。”第一作业工区共有712个墩,其中,397号墩身采用双柱墩的结构形式。在他的倡导和组织下,第一作业工区开展了“大战60天,迅速掀起施工高潮”的劳动竞赛活动,接下来,随着工程的进展,又开展了“大战60天,确保架梁施工”的劳动竞赛活动。
张育林有句口头禅:“严管才出效益。”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都投入到一次次的劳动竞赛活动中的时候,张育林又开始考虑一个新问题了:如何强化管理。于是,他从质量上,要求相关部门认真履行合同承诺,严格遵守工程质量报验程序和检验规章制度,对现场每道工序进行跟踪指导和详细检验。他说:“工艺必须做到细致准确,发现偏差应及时纠正。”同时,他还十分重视对内业资料的管理,尤其是对桩基、承台等关键部位的监控。
工程管理是一项繁杂的工程。张育林认为,加强现场监督管理,是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生产安全管理更要下大力气来抓。
有一次,张育林发现特种设备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与生产之间出现了矛盾,人手紧,工期紧,个别员工无证上岗。张育林警觉起来,并明确规定:凡通过考试合格取得了“特种作业上岗资格证书”的员工,才可上岗作业。以此,第一作业工区确保了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了100%。
与此同时,张育林还对设备部门提出:“凡不符合安全技术要求、性能的设备,一律禁止进场,一定要把隐患治理在萌芽状态。”不仅如此,张育林还经常出现在施工现场,对已进场的设备进行严格检查,如发现“带病工作”的设备,他责令限期整改;如因限期整改不能满足安全技术要求的,他不留情面,坚决要求设备部门马上退场。
京沪高铁建设是为了造福于民,可在具体的施工中,如果不把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心上,就有可能伤害当地老百姓的利益。于是,张育林带领他的团队在组织技术攻关,制定各项施工方案的时候,就成立了环水保工作小组,优先考虑的是环境不受污染的问题,并从原则上制定了环水保规定,又制定了环水保预防的具体措施,特别是在常州市东桥段里程桩号DK1157+905和常锡澄桥段里程桩号DK1162+750两村间的小河上,考虑到农村水环境保护和农田的灌溉问题,花费了大量物力、财力,分别搭设了钢栈桥,确保了农民农田的灌溉,也为当地农民及老百姓的农田不受污染起到了促进作用。
严格的管理带来了良好的工作效益和社会效益。自进场以来,第一作业工区确保施了生产过程中无安全事故、无环境污染事故,受到了一工区和六标段。以及当地政府的多次肯定,就连当地的老百姓都说他们是“好样的!”在这种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下,第一作业工区施工进展顺利.
用爱打动员工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张育林深知,要圆满完成第一作业工区的施工任务,必须依靠员工,把方方面面的力量拧成一股绳。于是,他十分注重发挥班子成员的工作独立性和技术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同时,张育林还在严格管理的同时,也加强了人性化管理。关心职工不仅表现在完善各种生活设施上,而且表现在对职工的人文关怀上,使后勤管理工作成为了作业工区与员工情感互动的载体,员工时刻都有“家”的感觉。
张育林和他的“搭档”、书记郑秉顺配合默契,早在办公和生活区的规划、筹备、设计和建设中,他俩就贯穿了“人文关怀,温暖职工“。为了尽量完善女职工的生活条件,他俩还决定将女职工安排在最清静舒适的三楼住宿,同时每个房间提供洗漱设施齐全的卫生间,让女职工在寝室就能享受到热水器、马桶、面盆的特殊待遇。2008年1月31日,全体员工迁到新项目部之后,他俩又为每位职工提供电热毯、烧水壶等生活保暖必需品。到了夏天,每个房间配置了空调、花露水、杀虫剂,给每人发放了防暑降温物品。职工们纷纷感叹:“冬天不受冻,夏天热不着,四季如春啊!”
春季是工程施工的黄金季节,也是传染病高发季节。张育林以员工身体健康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在2008年4月14日专门请来医生,给全体员工进行了体检。平时,一发现哪个员工身体患病,他便马上派车送往医院就医。哪个员工的家庭有困难,他会在第一时间里给予救济。每逢员工的生日,他都会送去祝福……这些细微的关怀,感动了员工,也增强了作业工区的凝聚力。员工们说:“领导这么关心我们,我们只有好好干,才能回报工区!”
京沪高铁第一作业工区下设三个作业队,每个作业队有职工上百人,每个作业队都有食堂。那么,职工吃得如何,身体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因此,张育林把健康膳食作为后勤保障工作的重点,狠抓不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张育林对食堂建立了相关制度,制订了具体的管理措施。对炊事人员进行了体检,合格者持健康证上岗。对食堂及周边环境,均按卫生标准逐一进行了检查,并隔一段时间再进行复查,不断巩固成果,确保食堂的硬件设施到位。同时,他又委派后勤专业管理员深入到各作业队食堂,指导烹饪技巧,传授健康饮食知识,让员工吃得更卫生、更安全、更放心。他还要求食堂根据季节更替,适时调整菜谱和营养结构。夏季容易上火,早餐以清谈平和为主,肉包、鸡蛋、面条、葱油饼必不可少。每天不同的特色粥成为早餐的主打产品,绿豆粥、莲子粥、荷叶粥、莲藕粥、皮蛋粥等,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考虑到夏季人体蛋白质容易流失,午餐和晚餐多配备了蛋白质含量多、维生素B维生素c含量高、同时清热利湿的食物,如冬瓜烧鸭子、苦瓜烧肉、黑木耳烧鸡、凉拌毛豆等。三餐之外,食堂又为职工提供了绿豆汤、木耳红枣羹、西瓜等。
除了关心员工的身体健康和饮食起居外,张育林还加强了与实习生的心灵沟通。2008得2月,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向第一作业工区送来了23名实习生。为了让实习生得到很好的锻炼,张育林决定,对每个学生都安排师傅带,形成师徒结对。而且,要求师傅及时掌握实习生的思想动态,教技术,更要磨砺他们的意志品质。
但是,与学校相比,工区条件要差,而劳动强度要大。于是,有少数实习生的思想情绪就发生了很大波动。有1名实习生因长期工作无规律导致胃溃疡复发;2名实习生因不适应工地艰苦生活,产生退场回家的想法,并已买好车票;还有3名实习生因经常加班不能按时吃饭,对工作产生了消极情绪。得知这一情况后,张育林及时调整了实习生的工作时间,以减轻劳动强度;注意保持实习生起居、饮食环境卫生,营造了和谐大家庭的氛围。就这样,在爱的感召下,实习生积极开始适应生产环境,逐渐树立了学习技术、积累经验、磨练意志的思想,以健康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圆满完成了实习学业,也为二航局储蓄了后备力量。
文化滋润工区
张育林的心里十分清楚企业文化的分量,也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为了让员工“诚信共赢,拼搏奉献,持续改进,超越自我”的核心价值观,第一作业工区在办公楼上下设立了具有二航文化特色的标语和巨幅工程照片;门口林立的橱窗、专栏里,生动展现了各种鲜活突出的优秀职工生活剪影、廉政建设及工程建设进展情况;而在施工现场,标志着二航文化特色的旗帜、横幅比比皆是。张育林还十分注重对员工宣贯二航文化理念,多次将其渗透到各类教育培训的工作中来,以此增强工区的核心竞争力、吸引力、战斗力。
在以“我与京沪同行”为主题的党风廉政宣教月活动中,第一作业工区组织党员观看了相关专题片,召开了座谈会,设立了党风廉政建设举报箱,互发了廉政短信息,还开展了廉政知识问答等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了风清气正、廉洁从业的良好氛围,由此而感染和吸引了一批政治坚定、作风正派、技术过硬的积极分子向党组织靠拢,形成了党建带团建,共同促发展的良好局面,达到了用文化建设取得“建功”和“育人”的目的。
第一作业工区的文化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2008年5月4日,一场以“相聚京沪——让我们一起齐飞扬“为主题的五四青年联谊活动隆重举行。活动中,青年员工时而激情歌唱,时而扭动舞姿,时而争先恐后抢答“中国奥运与二航精神知识题”。在一个个充满文化趣味和青春活力的活动单元里,青年员工充分展示了热情奔放、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