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一个起源于大禹治水时代的古老节日,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头草民,无不在此日祭奠逝去亲人,寄托自己的忧思。她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了2500余年,记载着华夏文明的悠远灿烂,见证了中华民族崇尚忠孝的精神品质。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相传春秋时代,晋献公公子重耳遭人谗害,星夜翻墙出逃,被迫流亡在外19年。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跟随他出奔的臣子大多陆续离去,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其中一个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饥寒交迫,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后送给重耳吃,自己则咬牙绑好腿伤,一瘸一拐的继续追随重耳踏上流亡之路。19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在名臣赵衰、狐偃咎犯、魏武子等人的尽力辅佐下,躬亲修德,任用贤能,东征西讨,终于问鼎中原,至霸天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成为霸主的重耳,对那些曾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派使臣、军士上绵山搜索,但最终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熄灭后仍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柳树洞里有一封介子推留下的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封为介山,并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忌烟火,只吃寒食。此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使得晋国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百姓为纪念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每逢其祭日,大家都登上介山进行祭拜,并成为风俗。到了唐朝,人们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就这样从祭奠介子推开始,寒食节慢慢演变成为祭祀祖先的清明节,变成了一个缅怀亲人的时刻。清明,串起了前世今生的眷恋,串起了千百年的世代情缘,而生生不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这愁肠千转的日子,幽情如同烟雾迷蒙的雨丝般,缠绵断续。天地间弥漫着一股令人哀怨的氛围,凄迷孤寂,像缕缕蚕丝,紧紧裹绕着人们的心,束缚其中的是无尽的离情与愁思。遍野的鸟语花香因为清明的到来而令人黯然神伤,明媚的春光因为清明的到来而渐去渐远。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纷繁的雨丝,如烟的花柳,湿尽了漂泊的心,囚困的是天涯羁客的落寞情怀;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孤独的背影冒雨趱行,吹乱的是凄清离愁;荒烟漫草,篱笆古道,寸断的是寂寞柔肠。幽幽笛声,红杏梢头,垂髫牧童遥指幡首。
漫天雨幕,勾勒出雾蒙的酒家,岁月斑驳的轩窗旁,荡漾着一缕愁与酒的幽香。炊烟冉冉,绿尽油油芭蕉,青山黛水,泼洒缕缕哀思。碟盘杯盏,黄酒未温,烟花易冷。模糊的双眼,夹杂着潇潇夜雨,涌出恻恻酸楚。
自有清明以来,不知在这变换着的世界中,有多少生者纷涌而来,祭拜逝者,追思先人。而又有多少生者来了又去了,又被后人追思。一代代,一茬茬,逝者与生者,都曾奔走在这茫茫的天地间。它以对生命的悲悯让我们寄托着思念!昔人已逝,来者熙熙。唯一不变的是每年在霏霏的细雨中,姗姗而来的清明节,永远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