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喜爱读书,总觉得在读书的时候可以使我整个人都沉浸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心灵的宁静。
父亲爱读书,不过是读武侠。所以,我最初接触的书除了小学的语文课本之外,大概就是家里那些金庸、古龙、梁羽生的全集了。或许有人会觉得给还在小学的孩子看这些“杂书”会不会产生不良影响,但父亲大概不觉如此,对于我整日的沉迷也只是叮嘱了下不要耽误了学习,爱书的习惯,也就是从那时养成的。
书籍是知识的载体, 因此善于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塑造自己人格的重要手段。
书是和人类文明与社会历史一起成长起来的。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和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新发现, 记载了古今中外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书籍中描绘了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与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 弥补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书籍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 陶冶情操,是我们不可分离的良师益友。困惑时它给你启发, 悲哀时它给你慰藉, 得意时它给你清醒, 低落时它给你力量。书籍是时代的镜子, 历史的化石, 人类文明的阶梯。读书可以使自己获得多方面的知识, 增长多方面的才华。正如培根所说“ 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聪慧, 数学使人周密, 物理使人深刻, 伦理使人庄重, 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只要选择了自己的奋斗志向, 就可从各种不同门类的书籍中汲取营养。那时你就会感到, 书籍像一艘船, 引导你冲出狭隘的沟谷, 驶向生活的海洋。
《礼记》上说“: 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道。”一个人如果不学习,不注意自身的修养, 就像一块普通的石头, 永远不会有什么价值, 其不但没有谋生的本领, 甚至不明白做人的道德。孔子说“: 智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这是智、仁、勇的完善体现, 也是理想的人格。学习的目的, 一方面是为了开拓我们的智慧, 使我们知识丰富,头脑精明, 遇事能辨别是非, 分清条理;另一方面是为了修养我们的品德,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做一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知识与道德有着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一个知识丰富的人, 视野必然宽广, 心胸必然开阔,品德亦应高尚。专业知识一旦和道德知识相脱节, 离开了道德的指引, 那么知识就会变成一种专为个人谋求利益的工具, 甚至会变成危害社会的手段。工匠手中为民造福的劳动工具, 在愚昧无知、失去理智的人手中也会变成凶器。科学家可以造福人类, 也可以毁灭世界; 电脑专家可以帮助企业发展, 也可造成工商界的混乱。他们这种不良的行为, 都是由于缺乏道德修养, 不明白人生的意义与做人的道理, 以至误用了知识和才能。人生好比一条船, 知识才能是船上的设备, 而道德修养则是船上的指南针, 有了设备而无指南针, 这条生命之船就会偏离方向。所以我们要把道德知识和专业知识紧密联系起来, 做一个品学兼优的人。
人生要有规划,读书也要有规划,不能四处出击,到处作战。首先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然后围绕这一专题,去读一系列的书。这样就会减少读书、借书、买书的盲目性,提高读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学会思考。不要老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要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锻炼自己的思维,学会借鸡生蛋。台湾有位著名作家说过:书比爱人忠心,比亲人有趣,比烟酒、彩票深邃,比宗教调皮,却比巫婆庄重。书让我们不必离开人的世界,就能坐拥天堂和地狱。
读书是个很艰苦的事情, 需要恒心与毅力, 学问犹如根上长出来的甜果, 要获得学问的甜果, 就要学习和发扬古人勤学苦读的精神。凿壁偷光、囊萤映雪,这些勤学苦学的故事, 至今仍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刻苦学习。
要求知, 不仅需要苦读, 而且要善读。如何善读呢?
首先,要善择, 即读书要善于选择。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需要特点去选择书目, 用分析的观点吸收书中的精华, 扬弃书中的糟粕。人们常说“开卷有益”, 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其实开卷未必均有益。关键是开什么卷。择书不同, 效果会截然不同。笛卡儿、菲尔丁和别林斯基三位名家的看法是: 笛卡儿认为好书似“与高尚的前人谈话”;菲尔丁则说:“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 可能会把你坑害”;而别林斯基讲的更深刻“: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 比不阅读还要坏”。的确如此,好书如“圣水”,坏书似“魔鬼”。“圣水”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 使读者思想境界升华;“魔鬼”可以使人产生邪念, 诱使读者沿坡下滑, 甚至会堕入阴暗深渊。因此,在浩瀚的书海中, 我们要学会提纯拔粹、弃莠存良, 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选择最有价值, 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书籍来读。读书不应该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不能把获取知识作为读书的唯一目标和终极目标。真正的读书应该不在乎读后又知道了多少,而应该在乎又明白了什么,悟出了什么道理,发现了什么新亮点。读书应该成为一种高质量的精神对话,看看自己的心里是否受到震撼,灵魂是否更加澄明,境界是否得到提升,精神是否得到愉悦,幸福指数和自信心是否有所增加。所以,读书的目的应该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收获快乐,获得幸福。
小时候,因为所能读到的书有限,所以,基本上是来者不拒,见什么读什么。四大名著,也堪堪只看完了《三国》和《西游》,随着所看到的书越来越多,现在我深刻地感受到读书选择的重要性。一是生命有限,而书籍无限。即使用毕生之力,也只能看完书山一小角。如果不加选择地读,只能让你所获很少,白白浪费生命。二是书有好书坏书之分。古代学者刘向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究竟什么是好书?什么是坏书?台湾著名作家柯青华概述的比较清楚:“一本读了使人心灵充实的书,是好书;一本读了使人行为堕落的书,是坏书。一本读了使人同情,产生爱心的书,是好书;一本读了使人残暴,使人狠毒的书,是坏书。一本读了使人心灵高尚的书,是好书;一本读了使人思想猥琐的书,是坏书。”读书的经验告诉我,识别好书坏书最简单的办法是读千百年来不褪色的书———经典名著,这样可以省去很多麻烦。当然,在有了这些经典名著做底色后,可以有选择地广泛涉及一些其他书籍。因为老是浸润在一种书籍中,所得就有限,会使自己发育不良。
其次,要善思, 就是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行成于思, 毁于随”已成为治学格言。读书与思考需交替进行, 才能使学习收到实效。正如程颐所说“: 为学之者, 必本于思, 思则得之, 不思则不得也。”读书忌死读, 否则变书奴。只有把学到的东西, 经过思考, 成为自己头脑里“ 会发酵”的知识, 才能做到“ 活读运心智, 不为书奴仆, 泥沙悉淘汰, 所取为珠玉”。
第三,要讲究方法。读书如果不得要领,那是非常吃力的,其结果往往事倍功半,读书首先要学会精读和略读。对一些重要的文章当然要逐字逐句地去推敲钻研,力求做到理解透彻。对一些次要的文章,可以做到一目十行,通过略读浏览的方式知其大概。这样既节省时间和精力,又可以拓宽知识面,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其次,要从整体上去读一本书。读书如果不先看序言、前言、导读、目录、后记、跋等,就一页一页读,不仅太费力,而且抓不住主旨。整体上去读书,可以先读前言,因为从前言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作者选题的背景和想要解决的问题:从目录中可以大致看到作者论述的逻辑结构,清楚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这样便于迅速地掌握作者所要讲述的主要内容,避免被作者书中庞大的旁征博引、枝节末梢所引诱缠绕,而抓不住其本质核心的东西。所以从整体上去读书,省时省力,便于抓住关键,融会贯通。
最后,要善行。毛主席读书常引用孟子的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是说不要迷信书本,读书不要盲从,要独立思考。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他认为一个人光学习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因为书本知识只是前人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经验的总结,这种知识对于学习者个人来说还是片面的,还没有得到自己的证明。所以,他主张学习读书要从实际出发,做到书本知识和实际相结合。一个人要想成为真正的知识分子,“唯一的办法就是使他们参加到实际工作中去,变为实际工作者”。我们读书也是如此,只有学以致用,才是真正的学习。就像是在每周两小时业务学习的过程中,所谓术业有专攻,大家在学习中向各部门人员讲述自己部门的专业知识,例如安全的防护知识、人事社保的作用等等,但是如果不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巩固,那也就不算真正的学习,只是走过场罢了。只有在实际工作与生活中真正用到了,有了收益,我们的学习才算有收获。
人要有尊严、有智慧、有趣味的活着,唯有读书。让我们通过读书,走过四季,走过诗章,走向成熟,走向人生的顶点,成为真正幸福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