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是老生常谈话题。安全,就是与事故为敌,防范事故,而事故防不胜防。“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是两者关系最好诠释。安全最怕“万一”。只有心存如履薄冰的“万一”意识,才能做好安全万无一失。做好安全工作,需从思想上把握四大关系。
“口上讲”与“脚下做”。安全大道理,谁都懂。“安全第一”、“安全是天”,安全教育天天讲,安全事故还是会发生。安全讲在口上,就是不落实到脚下,是出现安全事故的通病。“口上讲”跟“心里明白”是两码子事,真正明白才叫意识。“脚下做”,没什么大道理,就是一件件事情去抓落实。譬如,看到“进入施工现场,请戴安全帽”的标识牌,就检验自己是否佩带了安全帽?看到墙上安全操作规程,就检查是否照做了?规定的安全技术交底,是否做到位了?诸如此类,只有对照工作岗位,对照安全规章制度要求,逐条认真落实,使自身行为符合安全规范,那才叫真明白。倘若是为了应付检查,做给别人看,做表面文章,或抱着侥幸心理,凭经验,盲干乱干,那就叫对安全大道理似懂非懂,缺乏安全意识。抓安全管理,就是要把“口上讲”与“脚下做”结合起来,把“口上讲”变为安全意识,把安全意识变为“脚下做”,通过抓具体事情,把安全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用“脚下做”衡量“口上讲”的程度。
“高风险”与“低隐患”。风险大小是相对问题。像高空作业、深基坑开挖、爆破等危险作业,属于“高风险”,意味着安全事故发生概率较大,但并不表示一定会发生事故。由于高风险区域,各方思想普遍重视,资源投入多,防控得力,事故发生几率反而较小。像边坡防护、大临设施用电、行车安全等属于“低隐患”,但不表示不出事。“会游泳的人先淹死”,往往看似低隐患的常规施工,容易使人见惯不惯,产生麻痹心理,因大意而“阴沟里翻船”,酿成大祸。因此,无论“高风险”与“低隐患”,都要一视同仁,引起足够重视,在安全管理上不遗漏一个问题,不留一个死角,确保都安全。
“低投入”与“高产出”。企业要赚钱,安全要花钱。花钱,谁也心疼。可不在安全上花小钱,终要付出大价钱。安全是赚钱的本钱,如果安全是“1”,有了安全,才会创造后面的“0”。如果没有安全,很可能一切是“零”。一旦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媒体曝光,政府追责,官员丢帽,企业停牌整顿,还要赔偿,付出昂贵代价。这样惨痛教训举不胜举。“砍柴不误磨刀工”,必要的安全投入是安全管理的基本保障。安全投入包括安全装备、设施、资金等物质方面投入,还包括人员、时间上的投入。现在一些施工队伍,图省事方便,招用本地农民,带来就干活;高危作业人员还有大龄、病弱人员,有些人员变换频繁,有些人还长期疲劳作业、超负荷作业。这些投入不足的队伍,往往会拿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花钱买教训。安全投入无小事,对安全基本投入抠门,最后可能会闹得身败名裂。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需要牢固树立“安全是最大的效益”理念,用好用足安全专项资金,把安全保障文章做好。
“软管理”与“硬约束”。安全“宁要骂声,不要哭声”,说的是安全管理要有硬心肠,敢于硬碰硬、动真格,敢于同不良安全行为做斗争,不要等出了事,让别人在后面戳脊梁骨。现实中,总有人不戴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绳,有的管理人员想当老好人,视而不见;有的当面制止,过段时间,又屡禁不止。出此现象,大多是过不了人情关、脸面关。以为说说就行了,说多了,自己也懒得说。这样就容忍了安全不良行为发生。安全管理放松一尺,就有人放松一丈,往往纵容少数人,就会懈怠一群人。久而久之,就破坏了安全制度,容易使制度形同虚设,加大安全违法成本。安全管理要体现“严是爱,宽是害”,“宁可得罪人,不做罪人”的思想,对违法违章行为,下狠心,出狠力,该出手时就出手。只有严厉打击违法违章行为,严格安全责任追究,才能让人对生命心存敬畏感,对安全工作不懈怠、不马虎、不盲干,不触犯安全底线,真正做到“我要安全”、“人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