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清明”。杏花春雨涂染的季节,春光的流韵似在吹奏一管忧郁的长笛。记忆中的清明似乎一直都是从寒冷到温暖,从雪白到翠绿,从古至今一直都在诗人的笔下续写,清明故为一个特殊的日子。
随着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悄然而至,天空和大地也一如往昔那样空旷和凝重。仿佛整个烟雨笼罩的四月,都弥漫着一个民族浓得化不开的情愫和习俗。清明,注定多雨,注定感伤。莫名的悲伤透过厚厚的烟雨,穿越人的心灵。
暮然回首,望着窗外绵绵细雨中美丽的村庄、泥土的小路,思绪飞回到那个曾经跟在外公和家人后面去祭祖的孩提,转眼已是参加工作五年的儿郎了。当时在那如织细雨的日子里,在先人的墓碑前,随着纸钱的焚化和响彻云霄的鞭炮声,我习惯性的跪拜在先人的墓碑前祭祖,这一连串的场景成了我关于清明节的启蒙教育。“清明节祭祖是寄托哀思,表达对先人深切缅怀之”。这是外公当时授予那个少不更事的我对清明懵懂的概念,当时虽然对外公凝重的表情印象胜过于对话语的理解,但这话至今还是记忆犹新的。
直到后来渐渐长大,清明节的含义才仿佛骤然升华。清明是一个缅怀故人的时节,是个充满温情的日子。年年清明断肠处,岁岁春草吹又生。清明扫墓,于生者是一种情感的依托,于逝者是一个灵魂的休憩,是生者与逝者情感节点上的纽带。
尽管时光漫漫,岁月更迭,但时空的漫长怎可抹去这恒长久远的哀思。每当回到老家祭祖,先到的总是老屋,尽管老屋中的家具已经破旧,屋檐下的廊柱也已被积年的尘灰渍深了颜色,可是,只要曾祖父、曾祖母用过的物品还在那儿,那儿就有他们留下的印痕和气息,他们的音容笑貌就会长存。每当推开老家的门,就似乎又看到了他们熟悉的身影,又听到了他们对我们后人嘘寒问暖的问候,而他们身上由于终日操劳而散发的那股微微的汗酸味,成为我们后人心灵感官中最深、最朴素、最真实的印象和图谱。
魂兮归来,魄兮升腾,逝者已去不可追,请君深惜眼前人。活着的我们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人和事,或许这便是清明最大的意义,它让我们学会珍惜,懂得如何去爱,懂的如何让生命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