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文化故事

首页 企业文化文化故事

过程就是奖励

发布时间:2015-03-06阅读次数:
10年后,已成为最年轻项目经理的平凡,开着私家车,带着美丽妻子,经过亲身建设的长江大桥回家时,他还清晰的记得,参加工作的第一天。
那是2005年秋天。23岁的他第一次乘坐火车,去了北方一个工地。他带着全部家当,一满袋衣服,一满袋书籍,来到了他谋生立命的项目部。那天,沙尘暴铺天盖地卷来,肆意侵入他的鼻子和嘴巴。打来一桶水洗衣服,还能看见黄河水的混浊。五六个同伴挤睡在一个炕上,置身于一个隔绝的世界里。
第一天,他的一个同伴走了。过了半年,又走了一两个,一年以后,只剩下他一个人,后来又来了一批新人。
在这人群中,他似乎是成功的。他白手起家,进入了世界500强企业,拥有了令人羡慕的事业和幸福的家庭。
回想过去,他意味深长地说,“过程就是奖励”。
 
因缘
谁也没有想到,他的人生因为一次偶然而改变。
“那一夜,两鬓斑白的老专家拿着放大镜,在暗淡的灯光下,用铅笔工工整整的一字一字修改。现成的技术公式,他都亲自演算,验证是否正确。标点符号错了,他都仔细修改。”
“当时,我就坐在老专家身边,内心特别震撼。他那种严谨治学、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深深感染了我。从此以后,我对文字特别敬畏,不敢再马马虎虎,囫囵吞枣了。”当年连排版都不会的平凡,若干年后,成为知名的专家。当他成为企业有名的笔杆子时,他说,这一切都源于那个晚上。
那个晚上,不仅改变了他的文字风格,也改变了他的职业生涯,他的命运。
由于老专家的影响,他开始慢慢学习写作,经常向企业报纸投稿。他逐步涉及新闻报道、言论、研究、文艺,他的文章引起项目书记的重视。他开始兼任项目宣传员,负责编辑报纸,每年他都被评为优秀编辑,优秀通讯员。由于思想活跃,他被选举为团支部书记。在担任技术员之外,他将团的工作与安全生产、技术创新、节本增效相结合,开展了富有成效,影响广泛的系列活动。因为表现突出,这位写写画画,看似不务正业的普通技术员,竞聘上了公司团委书记,开启了人生新的旅程。
在担任团委书记期间,他改变了原来仅仅关注专业领域的读书爱好,将更多的时间用来读人文、历史、哲学、管理。他的思想日渐成熟,想法日益鲜活,他将一个个团的活动,总结提炼,形成理论和经验,在系统内推广,产生广泛影响。他利用到项目部出差的时间,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学习项目管理经验,分析异同,探寻最好的管理方法。除了团的工作,他还继续关注自己的工程技术专业,考上一级建造师和研究生,兼职参与技术刊物的编辑工作,时常发表高质量的技术论文。
他的多篇桥梁技术论文引起教授级总工程师的关注,并被极力推荐担任桥梁项目总工程师。
他开始了项目总工的生涯,优化了一批批技术方案,形成了一批国家级技术成果。他个人也赢得了“桥梁领军人物”的称号。他将技术与商务结合,将整个施工过程技术与商务更紧密结合,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企业由“工”到“商”的转型升级的浪潮中,他又一次站在了前沿,走到了项目经理的岗位,逐步成长为品牌项目经理。
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平凡深有感触的说,“我们谁也无法预知未来,也不知未来何去何从。当下一些看似无用的点点滴滴,在未来某一天串联起来,会显得特别有意义。这个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未来。享受这个过程,会有意外的惊喜!”
苦乐
成长的过程难免伴随阵痛。破茧而出,化蛹为碟,才能获得新生。
平凡也曾遇到过大多数“80后”的困惑:买房、结婚、赚钱、养家的压力系于一身。
“当初置身于简陋的钢板房里,过着没有双休,一年难回几次家的漂泊生活,看着那些同学进入大城市里的设计院,拿着高薪,牵着女朋友的手,我该何去何从?”不顺心的时候,平凡站在黄河桥边,看着黄河水,陷入对未来的迷茫。
   “伟大是熬出来的!比起黄土地上的父辈,自己应该庆幸得多。加油吧!”
他开始寻找激励自己的力量,工作更加努力,更有成效,很快他被提拔为中层干部,收入稳中有升,工作环境日益舒适。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很快让他实现了多年的梦想。
正当顺风顺水的时候,28岁那年,生活给他一个沉重的打击:父亲去世,女友分手,接踵而至的失去无异于晴天霹雳。
 “那时,我感觉天昏地暗,就像砖头猛拍了脑袋。没有比失去更痛苦的事情了”,“未来的路还很长,我要学会坚强!”多年后,事业有成的平凡回想人生的人生磨难,他都坦然面对,“生活中不如意的过程很苦,但我们向前看,跨过去,就能酝酿它的芬芳。”
    生活给他上了生动一课。在工作中,他不怕任何困难,总是积极去面对,去解决。
    30岁那年,公司意向投标世界之最的大跨度悬索桥。工程采用带案投标方式进行公开招标,谁的方案最合理、最安全、最经济,谁就有可能中标。
    作为中国桥梁领军企业,该项目能否中标不仅关乎桥梁市场,还关乎桥梁品牌。平凡面对这个全新课题,压力巨大,他勇敢的接受挑战,承担了投标小组技术标组长的重任。他每天带领团队到各大科研院校、科学院,向院士、设计大师请教,到现场与经验丰富的普通工人共同探索。晚上查阅国内外技术资料,编写技术方案。他克服胃病的折磨,通宵达旦的工作,不满足于常规的方案,不断优化,不断完善,寻找最佳方案。通过多月的辛勤研究,他带领团队终于编制出让专家学者都高度认可的技术文件,一举拿下了该项工程。
   当他佩戴大红花,走向杰出青年领奖台时,他微笑地说,“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在项目部共同的时光,对于那些失意、迷茫、困惑、痛苦的时刻,神马都是浮云,我们付之一笑,将这段时光看做人生成长中最美妙的时刻!”
 
  
二航网群 Network group